10999元的150水冷踏板铺满杭州车行,12000元的125库存积压三个月无人问津,这场价格战正在改写什么
销售小哥把报价单推过来的时候,我盯着那个数字看了好一会儿。鸿150RS,10999元落地,水冷引擎、博世ABS、12.2kW。手指往右边展厅那台125水冷一指:“那台呢?”“12300,压了快三个月了。”他点根烟,吐出一口白雾,“您说这车该怎么卖?”
我没接话。转身往展厅角落走,几台125踏板整整齐齐码在那儿,车座上落了薄薄一层灰。
这事儿确实有点邪门。
三年前150cc还是“高配版本”,价格、定位都比125高出一截。现在倒好,豪爸爸UHR150升级了TFT仪表,价格愣是没涨。这操作看着不太符合商业逻辑,但市场就在那儿摆着。
大阳VRX150更离谱些。混动系统,官方数据百公里油耗2.1L。我开始也不信,后来跟几个车友聊,市区实测基本在2.3L上下浮动。一台150的车比大多数125还省油,这账本身就挺诡异的。
当然,混动那套东西的坑可能得几年后才露出来。电池衰减、保养成本,这些账现在还算不清楚。只是眼下来看,125那点经济性的招牌,确实有点拿不出手了。
上个月试了台三阳哈士奇150ADV,15.2L油箱。加满油理论上能从杭州一口气跑到南京,中间不用找加油站。125那七八升的小油箱,跑个两百多公里心里就开始发慌。
市区通勤的话,续航这个优势倒也没那么明显。但周末想跑远点,有这个底气在,感觉就不一样。
配置这块的差距可能更扎眼一些。150踏板现在双通道ABS加TCS基本是标配,新大洲本田NS150GX刹车的时候,能感觉到系统在帮你修正。雨天骑过几次,比以前那些单通道的稳当不少。
125这边很多还停在单通道ABS,有些甚至还在用CBS联动刹车。技术这东西,平时骑感觉不出来,遇上急刹,可能就是那零点几秒的差别。
国产引擎这两年进步挺明显的。天鹰TX150那台隆鑫水冷机,调教上跟合资已经拉不开多大差距,起码油门响应比以前那些一冲一顿的国产机顺滑太多。
五羊本田NWG150走了另一条路子,上了大疆的智能系统,语音控制、手机互联。我这种老派的觉得摩托车简单点挺好,但年轻人吃这套。
豪爸爸UHR150能卖到20万台保有量,除了车本身,售后体系也是个大头。全国五千多个网点,基本保证你在哪儿出问题都能找到地方修。小品牌的125价格可能便宜点,出了城找不到售后点,这隐性成本有时候比车价差还肉疼。
125就完全没活路了?也不至于。
雅马哈ZUMA125虽然没进国内,但那个跨界ADV的路子挺有意思。不跟你在主流市场硬碰,专门吃细分需求——越野、复古、特殊玩法,这些领域150暂时还形不成碾压。
新手市场、女性用户,125那种轻巧好控的特点也还有点价值。NS150GX虽然做到了135kg,但对身高一米六的女生来说,125可能还是更友好些。
只是这个市场空间,跟以前比肯定是被压缩了。以前买踏板,125是主流,150是进阶。现在反过来了,150成了常规选项,125倒成了“特殊需求”。
周末又路过那家车行,展厅里那几台125还在老位置。销售站在门口抽烟,看见我笑了笑,没说话。
市场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价格拉平,配置差距明显,用户会用脚投票。125能不能找到新的活法,得看厂家接下来怎么出牌了。
只是这牌面,现在看着不太好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