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发布会+增资200亿,李斌在下什么棋?

7月10日,对于蔚来汽车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台前,李斌站在发布会现场,用160分钟的马拉松式演讲为乐道L90摇旗呐喊,19.39万的起售价让整个新能源汽车圈都炸了锅;台后,工商系统悄然更新,蔚来两家核心子公司合计增资200亿元的消息不胫而走。

同一天发布会+增资200亿,李斌在下什么棋?-有驾

这种"台前唱戏,台后输血"的操作,透露出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

一边是"座座都是VIP"的豪迈宣言,一边是200亿真金白银的紧急补给。你说这是巧合?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李斌精心设计的一出"组合拳"——用产品发布转移注意力,用资本注入稳定军心。

但问题是,这200亿到底是"救命钱"还是"扩张资本"?蔚来这次真的能够绝地反击,还是只是在做最后的挣扎?

200亿的真相——不是救命,是续命

让我们先把账算清楚。

根据公开信息,蔚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从110亿跃升至230亿,增幅120亿;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从180亿提升至260亿,增幅80亿。两家公司合计增资200亿元,且均保持蔚来100%控股地位。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要知道,蔚来今年一季度净亏损就高达67.5亿元,账面现金只剩81亿。按照这个烧钱速度,有人算过,蔚来的现金流撑不过两个季度。

所以,这200亿来得正是时候——太及时了,及时到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早就准备好的"应急预案"。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增资并非债转股,而是母公司蔚来控股的现金直接注入。这说明什么?说明蔚来的大股东们还没有彻底失去信心,至少愿意继续"输血"。

但是,输血归输血,这200亿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钱花在哪里:三个"大坑"等着填

这200亿的去向,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第一,制造体系的自主化改造。

2025年7月,蔚来正式注销了与江淮的合资公司"江来制造",彻底告别代工模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蔚来要自己承担起F1、F2工厂的所有成本——从设备投入到人员配置,从产能爬坡到质量管控,每一个环节都要重新搭建。

这笔钱,保守估计需要几十亿。

第二,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

蔚来刚刚发布了自研5纳米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还准备量产自研操作系统SkyOS,甚至要拆分芯片子公司"安徽神玑"去承接外部订单。

听起来很牛,但每一个"自研"背后都是无底洞般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芯片业务,这可是个典型的"烧钱大户"。

第三,销售网络的扩张布局。

蔚来目前已经建成3399座换电站,其中1000座位于高速公路。这个数字看起来很漂亮,但维护成本同样惊人。每座换电站的建设成本在300-500万之间,运营成本更是持续支出。

所以,200亿听起来很多,但分摊到这三个"大坑"里,其实也就是勉强够用。

李斌的算盘:亏得明白,才能赢得清楚

李斌在合肥工厂直播时说过一句话:"蔚来的钱都亏在明处,资产负债表非常干净。"

这话其实很有深意。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谁没有亏过钱?特斯拉亏了十几年才盈利,比亚迪也是靠补贴熬过来的。关键是,你的亏损是否有价值,是否能换来未来的竞争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蔚来1000亿的累计亏损中,有600亿投入到了研发。这个比例,在整个汽车行业都是比较高的。

所以,这200亿的增资,与其说是"救命钱",不如说是"续命钱"——让蔚来有足够的弹药完成最后的冲刺。

乐道L90的"屠夫"定位——李斌的价格战宣言

如果说200亿增资是蔚来的"内功修炼",那么乐道L90的发布就是"外功展示"。

19.39万的起售价,直接把市场给震了。

要知道,同级别的理想L9售价40万起,问界M9也在40万以上。乐道L90这个价格,几乎是在用"中型车的价格,卖全尺寸SUV的产品"。

这不是降价,这是"屠杀"。

市场定位:从"高冷"到"亲民"的转变

乐道L90的发布,其实标志着蔚来品牌策略的重大转变。

过去的蔚来,走的是"高端、科技、用户共创"的路线,目标用户是那些愿意为"服务体验"买单的高净值人群。

但现在的市场环境变了。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0%,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更加理性。大家开始关注实用性、性价比,而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概念。

所以,乐道L90的定位很明确:不玩概念,只谈实用。

李斌在发布会上的顺口溜"座座都是VIP,六人十箱无压力,前后都能装行李",就是对这种定位的精准诠释。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蔚来对市场现实的一种妥协,也是对自身生存状况的一种调整。

数据背后的真相——蔚来真的在复苏吗?

光看产品发布和资本运作,我们可能会觉得蔚来正在强势复苏。但数据会告诉我们真相。

销量数据:短期回暖,长期存疑

根据蔚来公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交付量达到72,056台,环比一季度增长71.2%,同比增长25%。这个数据看起来确实不错。

具体分解:

· 蔚来主品牌:47,732台

· 乐道品牌:17,081台

· 萤火虫品牌:7,612台

6月份单月交付24,925台,其中乐道6,400台,萤火虫3,932台。

但是,这个数据需要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来看:

**第一,基数效应。**蔚来一季度的销量基数很低,所以二季度的增长显得格外亮眼。但如果对比2023年同期,增长幅度就没那么夸张了。

**第二,季节性因素。**汽车行业的销量通常在二三季度会有所回升,这是行业规律。

**第三,竞争压力。**虽然蔚来的销量在增长,但市场份额呢?特斯拉、比亚迪的销量增长更快,小米、华为等新玩家也在抢夺市场份额。

财务数据:亏损收窄,但仍在亏损

从财务角度看,蔚来的情况确实有所改善:

**成本控制初见成效:**通过CBU(Cell Business Unit)经营机制,蔚来砍掉了大量无效项目。据说提交的500多个项目中,只通过了一半。

**毛利率有所回升:**新上市的"5566"车型通过零件通用化降低了10%的成本,神玑芯片的应用又节省了单车1万元的成本。

**费用控制目标明确:**到第四季度,销售管理费用率要压缩到10%,研发费用率要降至7%以内,毛利率要重回17%-18%。

但是,这些改善能否持续?能否足以让蔚来实现盈利?

从目前的数据看,蔚来的亏损幅度确实在收窄,但距离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换电业务:从烧钱到盈利的关键转换

蔚来的换电业务,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蔚来已经建成3399座换电站,其中1000座位于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了全网覆盖。更重要的是,已经有多家"国家队"企业参与合作建设。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换电业务从单纯的"烧钱"开始向"盈利"转变。

但是,换电业务的盈利模式仍然不够清晰。单纯依靠换电服务费,很难覆盖建设和运营成本。蔚来需要找到更多的盈利点,比如电池租赁、储能服务等。

蔚来的"三线作战"——胜算几何?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蔚来制定了"三线作战"的策略:

第一线:技术卡位

**自研芯片:**神玑NX9031的发布,标志着蔚来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但问题是,这个芯片的性能如何?成本如何?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自研操作系统:**SkyOS的开发,体现了蔚来对软件生态的重视。但操作系统的开发难度极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平台一体化:**通过技术平台的统一,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效率。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执行难度很大。

第二线:品牌分化

**蔚来主品牌:**继续主攻高端市场,目标用户是那些注重服务体验的高净值人群。

**乐道品牌:**主打家庭市场,强调实用性和性价比。

**萤火虫品牌:**覆盖入门市场,与小米、华为等品牌竞争。

这种品牌分化策略,理论上可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但也会带来品牌管理的复杂性。

第三线:成本控制

**CBU机制:**通过业务单元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费用压缩:**销售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的明确目标。

**毛利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提高毛利率。

成本控制是蔚来能否实现盈利的关键。从目前的数据看,效果初显,但还需要时间验证。

蔚来的未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上,蔚来面临的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特斯拉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牢牢占据高端市场;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和成本控制,在中低端市场所向披靡;小米、华为等新玩家带着强大的生态能力入场。

留给蔚来的时间窗口,确实非常有限。

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蔚来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服务体验?**这确实是蔚来的优势,但成本也很高。在价格战的大环境下,这种优势能否持续?

**换电技术?**这是蔚来的独门绝技,但市场接受度仍然有限。

**品牌价值?**蔚来在高端市场确实有一定的品牌价值,但面对特斯拉、BBA等传统豪华品牌,优势并不明显。

**技术创新?**自研芯片、自研操作系统确实不错,但技术领先优势能否转化为市场优势?

200亿能够改变什么?

回到最初的问题:200亿的增资,到底能够改变什么?

**短期来看:**200亿可以让蔚来撑过最困难的时期,完成制造体系的自主化改造,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长期来看:**200亿只是"续命",不是"救命"。蔚来要想真正翻身,还需要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结语:李斌的最后一搏

7月10日的两个动作,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蔚来正在进行最后一搏。

这不是绝望的挣扎,而是理性的选择。李斌和他的团队很清楚,留给蔚来的时间不多了。要么在这轮竞争中站稳脚跟,要么彻底出局。

200亿的增资,乐道L90的"屠夫"定位,都是这场最后一搏的组成部分。

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承认:李斌确实是个有勇气的创业者。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残酷的战场上,他至少没有选择躺平。

正如李斌自己说的:"亏1000亿的底色,是600亿的研发。"

这句话,或许就是对蔚来最好的总结:亏得轰轰烈烈,也要赢得明明白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