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Q6 e-tron:技术亮点与潜在短板解析

奥迪的电动化进程虽有所迟缓,但终于迎来了其首款基于PPE平台的车型——奥迪Q6 e-tron。这款车型的推出,标志着奥迪纯电动车型的布局正式展开,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步覆盖所有细分市场。对于奥迪而言,PPE平台不仅意味着技术的革新,更承载着品牌电动化转型的重任。
在三电技术层面,奥迪Q6 e-tron凭借800V高压系统与3C级充电功能,展现了其在续航和充电能力上的实力。然而,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奥迪能否凭借这款车型在三电技术上跻身行业前列,仍需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在三电设计上,奥迪是否过于保守,亦或是能够在创新中寻求突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在续航和充电这两个关键领域,奥迪Q6 e-tron的方案可圈可点。初期,该车型仅提供100kWh电池包,即可实现625km的续航里程。此外,其充电能力也相当出色,仅需10分钟即可补充255km的续航,从10%至80%的充电过程大约需要21分钟,完全符合3C级别的标准。

整个高压系统,包括电驱、电控以及电池,均采用真正的800V设计,并配备了SiC碳化硅组件。然而,在电池充电方面,该系统显得相对保守。100kWh电池包由12个电池模组构成,每个模组内含15颗电芯串联。实际上,对于PPE平台及奥迪Q6 e-tron这类SUV车型而言,更适宜采用类似CTC的电池一体化设计。这种设计不仅能提升空间利用率,还能提高功率密度,但遗憾的是,最终并未采用此方案。
未采用CTC设计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对维修和保养的考量。在电池仓的初期设计阶段,就已预见到电动车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电池可能需要进行更换或维护。奥迪Q6 e-tron选用了NCM811高能量电芯,并由宁德时代等供应商提供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采用CTC设计会对电池舱内的保护结构和散热能力造成影响。
此外,PPE平台针对电池舱的防护措施相当周全,包括上方增设的防止电池热失控的甲板,以及下方为应对日常行驶中的托底而设计的类似甲板。这些防护措施在CTC设计中可能难以实现。

那么,为何充电能力仅达到3C级别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顾虑呢?

按理来说,配备800V高压系统和100kWh电池包的奥迪Q6 e-tron,具备4C级别的充电能力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实际仅达到3C级别,这背后必然有其考量。其中之一可能是电池散热能力的担忧。由于NCM811电池的镍含量较高,其热稳定性相对较差,这可能影响了充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再来看散热设计,PPE平台的电池舱巧妙地将冷却板集成在底板内,通过侧壁伸出的冷却剂进行散热。这种设计既简洁又高效,为电池提供了良好的散热效果。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奥迪Q6 e-tron在充电能力上保持3C级别,是基于对电池散热和热稳定性的充分考虑。

对应地,当奥迪采用800V超级快充输入时,其动力电池可实现最大270kW的充电功率。这意味着理论上仅需10分钟,就能为车辆充电255公里的续航,而从10%充至80%的电量也仅需大约21分钟。那么,在双电机配置下,如何进一步降低能耗呢?
奥迪Q6 e-tron预计将初推两个版本:普通车型与SQ6版本。SQ6版本将搭载最大功率达360kW的电机,而普通车型的最大功率则为285kW。该车预计不会提供单电机版本,而是配备前感应电机与后永磁同步电机,形成双电机布局。结合100kWh电池包,该车可实现625km的续航里程,同时在电耗优化方面也应有不俗表现。

此外,PPE平台将为不同车型提供多种规格的前后电机。前电机将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以适应大众、奥迪及保时捷等品牌的需求。在奥迪Q6 e-tron上,前电机主要发挥辅助作用,助力车辆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也就是说,在奥迪Q6 e-tron中,前电机主要在加速、多地形模式以及运动模式下才会参与动力输出,以增强整车性能。而在其他大多数情况下,车辆主要由后电机驱动,类似于后驱车的工作模式。永磁同步电机以其高效的输出效率和节省能耗的特性著称,同时峰值扭矩高且持续稳定。

为了进一步优化能耗,前电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入“休眠”状态。奥迪Q6 e-tron配备了220kW的高动能回收功率,并支持前后轴分别进行动能回收。由于前电机在平时很少介入驱动,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能耗。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例如车辆匀速行驶时,前电机可能会因动能回收而触发启动,这会产生一定的能耗。

通常,动能回收的任务主要由后桥电机承担,且回收量适中,足以应对大多数工况。然而,在需要更多动能回收的情境下,前后桥的电机将协同工作,以220kW的最大回收功率进行自适应回收。这一功率水平相当于一台360马力的发动机为电池提供反向充电,远超特斯拉的70kW左右的最大回收功率,成为降低能耗的又一策略。

那么,这样的动能回收会影响驾驶体验吗?奥迪Q6 e-tron的设计师们对此进行了精心考量。在多个挡位中,前几个挡位的动能回收模式切换几乎无感,确保了驾驶的舒适度。只有当启用单踏板或最强动能回收时,前后桥电机才会同时介入,进行高效的动能回收。

随后,动能回收功能还能与辅助驾驶系统相结合,根据信号灯的变化自动调节动能回收的强度。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综合考虑车辆距离路口的距离、当前速度等多重因素,以给出恰当的回收力度,从而确保驾驶的流畅性。至于实际效果如何,还需实车体验来验证。

此外,奥迪Q6 e-tron作为PPE平台的首款车型,在三电系统方面与保时捷Macan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包括采用800V系统、电池包的堆叠方式以及防护策略等。然而,在智能化配置上,如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我们在此次亮相中并未获得太多信息。不过,从其E3 2电气架构中可以看出,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已被独立出来,这预示着随着国产化版本的推出,我们有望见到这两方面功能的强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