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现在买台车到底值不值?不是说平时买菜接孩子那种买车,而是你掏二三十万,甚至瞄准高端新能源那种买车。往前数几年,各大品牌打得头破血流,卷配置,卷价格,卷营销,卷到最后好像剩下的就是一地鸡毛。汽车行业的业绩下滑,这一波,到底卷到什么程度了,接下来还怎么发展?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先说一个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事——卖车难了,利润也薄了。你可以看到,去年的车企多多少少还能赚点,今年很多统计数字出来整个行业利润都缩水了。不是说中国公司好,外国公司就惨。实际上,是大家一起过不好日子。丰田、特斯拉、宝马这些全球牌子,销量数据表面还有点增长,但利润已经跌得不像话,出口关税一提高,原材料涨价,工厂布局又慢,结果就是真正的钱赚不着。而中国车企,虽然份额高起来了,但赚到手的也就刚够填公司亏损,远远谈不上稳定赚钱。
这样这么多年,按理说已经到了拼到最后的阶段了,是不是所有公司该各挑一个方向,别再跟风搞一窝蜂呢?想象一下,如果都是新势力都搞纯电、智能驾驶,传统车企也开始做品牌年轻化,搞联名、合作,大家都变成半个小米,还怎么区分?卷到最后就是互相抄作业,沦为营销游戏,真正创新走不出来。
这就让我搞不明白了,难道真的只有“谁价格低、配置高谁赢”,不能再卷点别的吗?这么卷下去,大家有没有想过有啥后果?其实,消费者没便宜到什么,公司也没赚到什么,行业变成一场消耗战。利润在消耗,创意也在消耗,最后谁也落不到实好处。
现在你再看那些去年被看衰的品牌,有的还真爬起来了。比如小鹏、零跑、小米这些新势力,今年还真是涨势不差。可你再看账本和财报,亏损是拉平了,盈利没大进步,股价是有表现,但也就刺激一波,能坚持多久谁知道?这个现象其实挺刺激思考的,难道一家车企只要熬过最难的关,就一定能持续走高?现实摆在这了,前有理想和赛力斯去年被舆论群殴,今年就销量和业绩瓶颈,转头新上位的品牌也被推上舆论风口。
这行业内卷,舆论攻击变成了日常。你随便刷个汽车新闻,基本就是“谁又出事”、“谁抄袭”、“谁偷工减料”、“谁用户投诉”,营销战成了舆论拉锯战。本来最该卷技术、卷服务,现在变成谁话语权大谁能带节奏。这种氛围以后还有谁敢全情投入搞创新?
市场要是能优胜劣汰,还能刺激进步。可现在一张牌桌,坐着的人太多,去年都说哪吒快撑不下去了,今年好家伙大家都活着,还多了几个新玩家。传统车企一看不乐意了,也杀回来在新能源卷一把。长安、奇瑞、东风这些老大哥,一旦玩新势力,能打能卷能力也不差,只是账面上还是因为燃油车拖后腿。
想当年上汽是老大,卖得最好。现在没法只指望自己卖油车了,人家去找华为合作,技术也学,服务也跟,方向也试,生怕被边缘化。都这样了,还没几家真正倒下,无效的内卷根本停不下来。
你说未来会好点吗?外企在中国市场剩的份额其实不多了,剩下都是忠粉。真想中国市场成为一个利润可观的行业,估计还要过很久。关键你看那些暂时能挣点钱的公司,表面风光,实际也天天被各种舆论攻击,股价和销量波动很大,谁能稳定?
真正的转机在于玩家减少,优胜劣汰,创新成型。现在这个情况,就像大家围着一口锅抢饭吃,谁都不让谁,只能互相踩。按几个数据看,今年新车型数量比去年少了,创新速度也慢了,未来行业联盟化趋势会更明显,但没有净减玩家之前,谁也跑不远。国外现代这种提前撤了中国的品牌,反倒业绩跌得最少,一点也不亏。
搞到这个份上,再说说几条趋势。第一就是混动车的势头明显下坡。过去几年混动卷得飞起,理想、比亚迪这些品牌都靠混动做大,但今年看来,纯电车崛起得比混动还快。小米、小鹏这些新品牌,几乎都是纯电挂帅,一路高歌。比亚迪你看纯电的数据也越来越亮眼。为啥?中国电价低,电桩多,跑起来就是划算,油混车的油箱变成拖累,用户都说有焦虑,其实就是想省油钱,能一天到晚用电谁还想加油?
所以,接下来几年你要再看,纯电会越来越主流,混动的空间慢慢没了。那种“大电池+油箱”设计,光占地不见得真有用,用户都嫌弃。
但有意思的是,什么事情总有两面。混动在国内不灵,却成了出海的王牌。插电混动车今年出口猛增,成了海外很多国家首选。那些地方电桩少,充电贵,不像中国这么方便,只能靠混动过日子。大家就当省油神器,一加油就把混动车当油车开,根本不充电。理论上,增程混动和插电混动的定位不一样,前者油耗高,后者能省点,好混动技术的品牌出海就跑得快。
这就说明了比亚迪为什么出海增速鹤立鸡群,插电混动技术是核心。日韩系混动原本占主导,现在被中国品牌截胡。等海外基础设施跟进,纯电还是有空间,但这几年插电混动会是出海王者。
谈到另外一个趋势——智能驾驶(智驾)。过去说智能化、自动驾驶要变成决定性牌,现在看也不见得。今年很多事情说明,自动驾驶目前更像个“坑”。比如特斯拉,为啥利润跌那么快?你说是关税、政治,当然有,根本原因是智能驾驶技术投入太高,用户实际体验却很一般,订阅率低,车里装一堆硬件,成本还得自己扛,消费者觉得没必要,钱也收不回来。
比亚迪今年也说要全民智驾,一口气整上天神之眼,数据收集厉害,但用户体验感一般,售价也上去了,很多人只想便宜点,要智驾没用。理想、问界这些品牌都砸了钱做智驾,但效果出来得慢,用户愿不愿意多花钱买“智能风险”,这是个问题。自动驾驶不是真的能放手不管,随时让司机接管,那还有啥优势?
你认真琢磨自动驾驶,其实是个极端事——要么零分要么满分。在市场没到L3等高阶标准之前,全都摆脱不了安全责任,用户不敢放心交给技术。你投入再多,99分也是零分,要么就彻底解决问题。不解决,公司财务压力就越来越大,研发成本加销量压力双重夹击。
有些品牌看得通,像吉利、小米、零跑今年火得不行,但智能驾驶投入都不高,反倒好卖。小鹏最极端,早年砸钱玩智驾,今年选择放慢节奏,剔除一些硬件,功能降级,口碑和销量反而更好了,这就是讽刺——越少花钱越有竞争力。
不过,行业都相信智能化是未来,只是谁先做到100分,时间太难说。踏实做智驾谁也不敢停,但没个可见的收入回报,只能一边试探一边喊口号。未来也许有突破,但在局部零零碎碎推进,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反而拖行业后腿。智能化是行业的又一场内卷,谁都不愿意后退,但谁都没把握领先赢大钱。
等基建,等技术,等国外车企反击都完了,才有可能轮到中国品牌大规模兑现出口利润。现在呢,更多的还是把高增长建在大投入之下,真正要等到海外合资品牌靠降价无法守住份额,主动收缩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中国车市机会。现在很多地方甚至还没进入价格战,还是高投入博增长。
汽车行业的周期和结构性波动就是这样——每隔几年就来一轮拼杀,表面风光,实则很难全面盈利。几家头部公司靠着创新和性价比打出成绩,转眼也是被模仿甚至被攻击。行业想走出困境,等到玩家人数减小,创新成为主导,才可能有彻底上涨行情。否则现在你说要长期全员盈利,还是天方夜谭。
智能驾驶这事,对行业利润是枷锁,也是未来的诱惑。大家都想赌赢,不知道啥时候能出头。
最后抛几个问题给大家:
你现在买车买得更便宜了,真实体验能提升吗? 你要智能驾驶,到底愿不愿为“智能风险”买单? 你觉得这种卷下去,还有多少公司能活下来?这波卷,会不会把真正能创新、能赚钱的人都推下去了?
说白了,现在汽车行业内卷到头没?其实还没。接下来几年,利润增长很难靠喊口号变出来,等的是慢慢玩家减少,等技术和服务真正跑出来,才有春天。短期来看,车企高增长就是高风险,轮子上的生意,还是得等等别太急。未来,技术和创新才是活路,现在的“卷”,终究是表象。
你下次买车,不妨想一想,这场卷到底值得谁?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