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车市里总有些出人意料的事儿。就比如说凯迪拉克CT5,它刚上市那阵儿,官方指导价奔着29万去了,明显是瞄准了宝马3系、奔驰C级那个圈子。谁能想到呢?没过多久,市场终端价格直接来了个“大跳水”,一下子跌到了20万出头的水平。
这价差,足足差了快9万块!你想想,近29万和20万多,这是完全不同的消费区间了。一下子从豪华品牌的入门边缘,跨到了普通中型车的中高配地带。这巨大的落差本身,就够让人琢磨的了:一台指导价不菲的车,怎么就甘愿自降身段,去和更低一级别的对手抢饭碗呢?
有人说,这是市场竞争逼的。毕竟一线豪华那仨巨头太稳了,二线品牌想活下来,不拿出点“杀手锏”不行。而凯迪拉克的杀手锏,似乎就是这个“大力出奇迹”的价格策略。用低于对手一大截的价格,去吸引那些想买BBA但预算不够,或者觉得BBA“溢价太高”的消费者。
但这种做法,真的没有副作用吗?这么大幅度的降价,会不会让消费者觉得这车“不值钱”,影响品牌形象?或者担心日后的保值率,毕竟买车也得考虑几年后的二手价。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降价能带来销量,但也可能损害品牌价值。CT5如今面临的,或许就是这种两难。
然而,撇开价格策略带来的争议,单看这台车本身,它的“底子”可真不赖。特别是动力,全系都是2.0T发动机,给到237匹马力和350牛米扭矩。这数据在同级里绝对算得上优秀,搭配上那台不常见的10AT变速箱,换挡逻辑和平顺性都不错,开起来感觉挺有劲儿的。
加速也挺利索,官方说零百加速是7.3秒,这个成绩对于一台豪华中级车来说,完全够用了。日常超个车、提个速,感觉随叫随到,不会有那种干吼不走的无力感。这套动力总成,搁在20万多这个区间,竞争力瞬间就爆炸了。
再看尺寸,这车块头真不小。车长4930毫米,车宽1883毫米,轴距更是达到了2947毫米,都快接近3米了。这体型,比很多同级对手都要大一圈。反映到乘坐空间上,自然也更宽裕些。1米76的人坐进去,前后排头部和腿部都有不错的余量。
特别是后排,两拳三指的腿部空间,坐个成年人绰绰有余。再加上全系标配的电动调节座椅,中高配的座椅加热,顶配甚至有按摩和腿托,这些舒适性配置堆起来,确实显得比某些“丐版”BBA要更“厚道”。
内饰也是换了最新那套设计语言,最吸睛的就是那块33英寸的9K超清大屏。这玩意儿分辨率高得离谱,看着特别细腻,科技感直接拉满。而且内置高通8155芯片,用起来非常流畅,操作逻辑也挺顺手。跟BBA那些还在用老旧屏幕的车机比,CT5在这方面算是走在前面了。
全系标配L2级驾驶辅助系统,这也是很多同级别车型需要选装或者只有高配才有的。这些安全配置的下放,进一步提升了入门车型的性价比。高配还有电磁感应悬架和后桥限速差速器,这些可都是提升驾驶品质和操控极限的好东西。
虽然在销量上,CT5月均5000多辆的成绩,比起BBA动辄破万确实有差距。11月份卖了5306辆,近一年累计是61065辆,平均下来一个月也就5000出头。但这背后,除了品牌力和保值率的影响,是不是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消费者还没完全接受这种“降价换市场”的策略?
毕竟,大家固有印象里,豪华车就该有个豪华的样子,包括价格。而且,油耗确实是绕不开的话题。百公里平均10升左右的油耗,跟日系或者一些新能源车型比,确实不算省油。对于越来越注重使用成本的消费者来说,这也可能是一个考量点。
所以,凯迪拉克CT5这种“不到29万跳水到20万多”的现象,本身就是个充满看点和争议的故事。它用极具竞争力的终端价格,搭配上不俗的硬件配置,试图在传统豪华品牌的夹缝中撕开一道口子。它告诉我们,豪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代名词,也可以变得触手可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