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Q7销量下滑,七座不受欢迎,买车变成拼面子

秋天的销售大厅,暖气还没开透,空气里混着新车的皮革味和咖啡浓香。那天陪着老同学遛了一圈,隔着落地窗看着外头霜冻,他咂着嘴纠结Q7和GLE。熟人之间聊天总没那么多拐弯抹角,哪怕是花六七十万挑辆铁壳子,也不过是工程师一下午的算计。只是这一年车商太难做,豪华市场似乎不流行买理性了,连他说完理由都自带半分自嘲:是谁把买车变成了比谁“更有面子”的比赛?

导购说话利索得像背台词,他夸Q7的大排量、夸悬架、夸四驱。销售话术里,“3.0T引擎”和“空气悬架”像尚方宝剑,但知道行情的人都不太激动了。老同学试车回来还跑回群里炫一把:“这发动机声线比交响乐厅还讲究。”可要买车那天,还是因为X5的溜背造型,被老婆一句话定了性——“去接孩子面上有光。” 买车变成了社交任务,参数在家庭投票里彻底熄火,工程师的理性只能悄悄坐到副驾驶上生闷气。

九月奥迪Q7全国总销量还不到一千台。全中国除了几个一线城市,几乎没人关心这事,可只要你蹲在豪华车门口一上午,事情的荒诞味道自然随风飘出来。Q7的价格跟X3差不多,可销量跟卡宴比连一半都不到。更要命的是,身价摆在那儿,身段却被卡宴狠狠压了一头。某次碰头会,奥迪销售吐槽,“我们是卖车还是卖面子?”旁边保时捷小哥没说话,笑得像收了奖杯的田径运动员。

说到底,谁选豪华品牌还真不是为了那几秒钟的加速性能。七座布局便宜量大的SUV,小孩都知道第三排真没法坐人,客户说要“大气”,销售拍胸脯保证“空间充足”,实际能用第三排的日子可能还没快递小哥多。Q7坚持七座难有买家买账,客户要大气看得还是造型,要真舒服不如加钱选雷克萨斯。销量惨淡并非技术掉队,归根结底是定位错位:连狗都不爱坐的第三排,空着也尴尬。

偶尔聚会听到奥迪车主吐槽外观,早年Q7是“大嘴格栅”一出场压场子,如今外观收敛后,只剩个小号A6的既视感。开进商业区,和雅阁没多大区别,把本该张扬的旗舰做得平平无奇,调性被掏空,剩下的只有营销部的跟风和市场的慌乱。车内屏幕分布跟五年前智能机一样:新客户手指一戳,发现触控和按键混杂,科技感还不如手机带来的愉悦——旗舰感和新意都缩水了。

还是那句话,汽车市场像时装秀。几家4S店尝试了把Q7变身运动版,加点扰流板就能多卖几辆。给了“玩改装加价”一条活路,证明了“面子经济”的顽固。老板们关心数据,却忽略买家刷vlog录短视频发朋友圈时的“出镜效果”。客户要的不是底盘调教,而是“拍起来高级”。

还有个梗,老车主抱团吐槽,“早知道应该买SQ7。”大前脸带来的自信,被新款削成了无名路人。在外汽车聚会遇见问号脸:这啥车啊?奥迪曾是工程师们的信仰——低调、厚重、科技感强。但现在,科技成了标准配置,低调变了贬义,全民直播时代,谁还认真研究机械美学?一场豪华车的降价潮,从技术参数到品牌美学一夜变味,面子至上、颜值优先、故事感抢尽风头。

说来也怪,汽车曾是身份的补充,现在变成了社交的符号。Q7的降价逻辑看着很“经济学”,实际上却演变为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争。降价未能扭转销量,只能说明买家们心思变了:我们买的是“故事”,不是“性能”。而那些被3.0T和全时四驱征服的时代,大概率已经翻篇了。至于奥迪Q7得不得人心,能不能靠降价突围,终究是“理性”和“面子”的拉锯。

倒也不必一味自嘲“奥迪不懂中国人”,说不定是整个市场都对“机械感”过于冷感。现在品牌升级变成制造“朋友圈共鸣”,参数绝不稀有,颜值才是流量法则。说到底,工程师们背着参数表跑断腿,可买家就要“接孩子有光”,谁又敢说这不是合理现象?扪心自问,真要花几十万买个物理性能,还是买一份社交货币,谁又能一锤定音?

奥迪Q7销量下滑,七座不受欢迎,买车变成拼面子-有驾
奥迪Q7销量下滑,七座不受欢迎,买车变成拼面子-有驾
奥迪Q7销量下滑,七座不受欢迎,买车变成拼面子-有驾

降价失灵,是奥迪的bug,还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也许只有等下一个聚会,车主们还在纠结“买哪个拍照好看”,才有人愿意继续聊聊底盘和排量。但在流行和真实之间,你会选什么?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