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联手长城汽车,FF91量产提速,新能源市场再掀波澜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让不少人都觉得挺意外,甚至有点看不懂。

那就是咱们国家踏踏实实的汽车大厂长城汽车,居然和那个话题人物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F)传出了要深度合作的消息。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俩画风完全不搭啊,怎么会走到一起去?

贾跃亭联手长城汽车,FF91量产提速,新能源市场再掀波澜-有驾

一个是在国内被大家叫做“保定车神”,以稳健和实干著称的魏建军;另一个是常年在美国,故事讲得天花乱坠,但车子却迟迟没见多少的贾跃亭。

这俩人要是真合作了,那可真是件新鲜事。

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魔幻。

咱们普通人一想,长城汽车家大业大,技术实力雄厚,干嘛要去跟一个信誉上有些争议,而且一直处在困境中的新势力品牌合作呢?

魏建军这么精明的一个企业家,难道会做一笔糊涂账吗?

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事儿放在整个全球汽车市场的大背景下看,可能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一场非常现实的商业盘算,双方都是各取所需。

咱们先说说贾跃亭这边。

他和他那个法拉第未来,最不缺的就是故事和概念。

贾跃亭联手长城汽车,FF91量产提速,新能源市场再掀波澜-有驾

从一开始,他就把FF定位成一个顶级的、颠覆性的智能电动车品牌,各种高科技名词一套一套的,听起来确实很吸引人。

但是,造车毕竟不是光靠讲故事就行,它需要实实在在的工厂、生产线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恰恰是贾跃亭最头疼的地方。

他的车喊了这么多年,交付量一直是个谜。

最近,他拿到了一笔大约1.05亿美元的融资,这笔钱让他稍微缓了口气,也有了去和别人谈合作的底气。

他的策略很清晰,就是搞“轻资产”模式。

说白了,就是我FF负责出品牌、出设计、出在美国市场的名头,具体的生产制造这些又脏又累又烧钱的活儿,就交给像长城这样有成熟制造能力的传统车企来干。

这就像一个设计师,他有很好的图纸,但没有自己的施工队,于是他就去找一个经验丰富的施工队,让对方帮他把房子盖起来。

再来看长城汽车这边,魏建军的算盘打得更精。

贾跃亭联手长城汽车,FF91量产提速,新能源市场再掀波澜-有驾

现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有目共睹。

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技术上你追我赶,想在国内市场再实现大的突破,难度非常大。

长城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魏牌,虽然产品不错,但在国内一众新势力的包围下,日子也过得不算轻松。

那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出海,去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这种利润高、市场成熟的地方。

可是,想把车卖到美国去,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中国品牌,想在美国从零开始建立销售渠道、做品牌推广、通过各种复杂的法规认证,这个过程没个十年八年,不烧掉几十上百亿人民币,根本不可能。

这笔钱和时间成本,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

就在这个时候,贾跃亭和他的FF出现了。

贾跃亭联手长城汽车,FF91量产提速,新能源市场再掀波澜-有驾

虽然FF在美国的名声好坏参半,但它毕竟是一家在美国注册、上市的公司,对当地的法律法规、市场环境都更熟悉,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对于长城来说,和FF合作,就相当于找到了一条进入美国市场的“快速通道”。

把自己在国内已经很成熟的高端MPV“魏牌高山”,换上FF的标志,改成一个叫“FX Super One”的新名字,直接就可以通过FF的渠道在美国开卖。

这样一来,长城就省去了自己去铺路、去认证的漫长时间和巨大花费。

这步棋虽然风险很高,但赢就赢在了一个“快”字上,能够抢占一个非常宝贵的时间窗口。

所以你看,这桩合作的底层逻辑其实很简单:长城有世界级的制造能力但缺一张去美国的“船票”,而贾跃亭手里恰好有这张“船票”但他的船身子还没造好。

俩人一拍即合,长城帮贾跃亭造船身,贾跃亭带长城上船出海。

这完全是一场基于现实利益的商业交换,跟谁的个人感情、谁的过往历史关系不大。

贾跃亭联手长城汽车,FF91量产提速,新能源市场再掀波澜-有驾

当然,这笔买卖也不是全无风险,尤其是对长城来说。

最大的风险,就是把自己的品牌声誉和贾跃亭绑在了一起。

贾跃亭和FF在美国有着“跳票王”的名声,如果这次合作的车型,在交付或者质量上再出什么问题,那么受到损害的,不仅仅是FF的品牌,更是背后真正的制造者——长城汽车和魏牌。

这等于把自家好不容易养大的优秀“孩子”,交给了个不太靠谱的“监护人”,万一出了事,责任是跑不掉的。

还有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就是价格。

据说,这台在国内售价三四十万的“魏牌高山”,到了美国换了个马甲之后,预估售价可能高达8万美金,折合人民币接近60万。

这中间多出来的二十多万,消费者到底是在为什么买单?

是为FF宣称的那些人工智能技术,还是为贾跃亭的品牌故事?

有懂行的工程师就说了,这车的核心技术,比如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驾驶系统,根子上还是长城的东西,FF加的那些软件层面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值这么多钱,还要打个问号。

说到底,这多出来的价格,很大一部分是消费者在为这次资本运作和品牌“贴牌”的成本买单。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我们的中国制造已经非常强大,能造出世界一流的好车,但我们的中国品牌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世界真正认可我们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只能通过这种“借壳出海”的方式,去支付高昂的“品牌过路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