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备受瞩目的 2025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大会(简称:金砖充换电论坛)在上海汽车城瑞立酒店隆重拉开帷幕。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充换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以及合作机遇,致力于推动新能源充换电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淞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淞基新一代信息技术网、泷码软件(上海)有限公司、泷码软件产业网、泷码首席信息官(CIO)平台、泷澹实业(上海)有限公司、泷澹未来工业网、泷澹未来制造网、泷澹新材料产业网、泷澹新能源汽车产业网、洢友企业管理(上海)中心(有限合伙)、洢友绿色新能源网、华江环保产业网、洛浥企业管理(上海)中心(有限合伙)、上海创智会、亚美利嘉供应链(上海)中心(有限合伙)、亚伯拉罕供应链管理(苏州)有限公司、亚伯拉罕供应链管理全球中心、亚伯拉罕供应链管理全球联盟、亚伯拉罕全球网、亚伯拉罕中国网、亚伯拉罕服贸网、巴克豪斯(上海)技术中心(有限合伙)、巴克豪斯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巴克豪斯世界低空经济产业网、巴克豪斯中国低空经济产业网、巴克豪斯全球低空经济产业协作平台、Electricity Donkey平台、电驴产业网、电驴网、电驴APP、苏州华江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机构有关领导、专家、负责人、学者非常荣幸现场参与!
据悉: 本次大会由上海交通工程学会、中国充电桩网、充换电百人会、光储充换产业联盟联合主办,聚焦“推动充换电产业全球化高质量发展”这一具有前瞻性与战略性的主题,汇聚行业精英,搭建交流空间,打造出一个集技术交流、品牌展示、会议研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据悉:上海市行业管理部门领导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上海在充电领域成果显著,提前超额完成建造公共充电桩任务,目前充换电设施运营商及充电桩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国家也将充电桩建设纳入新基建,通过政策支持、财政支持、技术研发助推充换电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他期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凝聚共识,推动充换电技术性能提升,探索新技术新模式,促进 “车 - 网 - 站” 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据介绍: 师建华致辞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多方面处于国际前列,汽车电动化发展方向逐渐清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融合趋势明显,且在能源结构转型中地位突出。充换电产业作为重要支撑,在政策和市场推动下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设施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与标准统一、可持续市场化模式、与电网协同互动等难题。师建华期望通过本次大会搭建平台,汇集各方力量,围绕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市场趋势等问题交流研讨,促成合作与前沿成果分享,为推动充换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能。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凌建明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果丰硕,产销量多年全球领先,截至今年 3 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3447 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 1375 万台,政府积极引导其布局优化。但补能问题仍是关键挑战,需构建更便捷、高效、智能的充换电服务网络。当下,充换电产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各方优势明显,多元补能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在现有方案上创新突破。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一直致力于发挥平台优势,推动各方沟通合作,期望大会汇聚智慧,共同探讨破解补能难题。潘晓红光储充换产业联盟秘书长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总经理 潘晓红在致辞中表示,在光储充换产业联盟成立一周年之际,联盟取得了显著成绩,举办了多场行业活动和高端论坛,推动了光储充换设施各环节的标准化工作,促进了产业链的全面发展。站在新起点,联盟将强化标准制定与规范管理,深化产业协同,推动国际化合作交流,促进政策对接与产业落地。上海国际汽车城将继续依托自身优势,为光储充换产业联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光储充换产业的创新发展,打造全产业生态环境。 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李兴民在大会致辞中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绩显著,但仍需全行业共同回答技术创新、协同机制和全球视野三个关键命题。绿能慧充通过技术攻坚、生态协同和全球布局三大维度实践,推出大功率同/异种机型并联充电技术和2.5兆瓦充电系统等创新成果,构建开放型产业合作平台,开发适配全场景的充电产品及解决方案。他呼吁行业凝聚共识、深化协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主办方资料显示:过去十年,中国充换电产业以年均35%的增速狂飙突进。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突破390万台,换电站网络覆盖300+城市超过4000多座。截至2025年4月,全国充电设施超1200万台,公共桩占比超40%,新能源汽车量与年充电量“双千万”突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需求井喷式增长,正加速重构全球充换电产业格局。泷澹实业(上海)有限公司的专家表示: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增长率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4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安装数量已达1406.4万台,同比增长46.3%。在2025年前四个月,新增充电基础设施124.7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41.3万台,同比增长64.7%;随车配建的私人充电桩也有所增长,新增83.4万台,同比增长8.8%。这种快速增长直接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热销,2025年1-4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到365.8万辆。泷澹新能源汽车产业网的专家也认为: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已达98%,县域充电设施覆盖率达97.31%,13个省份实现“乡乡全覆盖”。这种广泛的覆盖为电动车主提供了便捷的充电服务,有效缓解了“充电焦虑”。泷澹未来制造网的专家则补充:技术升级也在推动充换电产业的发展。大功率快充技术的应用成为行业新趋势,例如160kW超充桩的落地,显著缩短了车主的等待时间。例如,莱充720kW液冷超充技术,充电5分钟可补充约200公里的续航,大幅提高了充电效率。泷澹未来工业网的专家则指出: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促进了充换电产业的发展。政策方面,政府积极推动充电网络的建设,从“主干道”向“末梢”延伸,为新能源车下乡铺平道路。市场需求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催生了万亿级市场,车主对“高效补能”的需求激增,进一步推动了充换电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余卓平在演讲中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保有量突破 3447 万辆,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庞大,但挑战依旧。充电技术需分类发展,住宅小区充电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无线充电、智能充电技术前景广阔,需高度重视。光储充换互动、可再生资源连接是充电设施重要发展方向。尽管现在充电行业在规模化布局,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超充技术对电网冲击、换电标准体系滞后等。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充电网络全球业务副总裁彭鹏,彭鹏在专题演讲中表示,当前已进入以乘用车与物流车为主的第三波汽车电动化阶段,这将推动交通与能源产业变革,加速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变革。他指出,现网的充电基础设施大多面临淘汰,兆瓦超充技术可满足商用车大电流、高电压的补能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保障质量和安全。彭鹏强调,兆瓦超充技术将彻底解决重卡电动化产业发展的断点,推动其从封闭场景走向开放场景。他呼吁携手共创兆瓦超充产业生态圈,推动第三波汽车电动化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席专家能源行业充电设施标准化委员会名誉主任贾俊国。贾俊国在演讲中指出,超充技术虽重要,但面临诸多挑战,如快充电池产能不足、具备超充能力的电动汽车未大规模普及、用户充电习惯未根本改变等。他强调,超充与兆瓦充虽是充电技术发展和电动汽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并非全部和唯一。公共充电站的合理规划建设至关重要,需要协同充电站、桩、车、用户、电池、电网及场景等各方,推动充换电体系从追求数量向提升充电效率和服务质量转变。他呼吁行业关注电力资源投入,避免单纯追求超充而忽视实际需求与资源利用效率。
洢友企业管理(上海)中心(有限合伙)的合伙人援引资料表示:202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30年实现“充换电网络覆盖广泛、结构合理”的发展目标,为换电模式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各地也发布了促进换电发展的政策,如山西发布的国内首个针对底盘式换电站建设的省级地方标准,以及北京发布的《电动汽车换电站运营管理规范》,从安全管理、服务标准、数据监管等维度构建行业规范体系。洛浥企业管理(上海)中心(有限合伙)专家合伙人也强调:头部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变革。例如,蔚来的4.0换电站采用全自动化机械臂,换电时间缩短至3分钟,并支持电池健康度实时监测。宁德时代推出的“巧克力换电块”采用CTP技术,提升电池包能量密度15%,并通过“车电分离”商业模式降低购车成本30%,实现电池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换电生态的构建,例如成都东部新区规划的16座充换电站集群,构建起15分钟换电服务圈。巴克豪斯(上海)技术中心(有限合伙)的专家则指出:技术融合方面,光储充换一体化、V2G、智能微电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换电站从单纯补能设施向能源服务节点转型。生态重构方面,车企、电池企业、电网公司、能源服务商的跨界合作,将构建“车-站-网-云”协同的新型产业生态。泷澹新能源汽车产业网的专家则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用户对便捷高效的充电解决方案需求增加。邯郸市首个服务于出租车的换电站投入运营,采用公里计费模式,每公里仅需0.3元,3分钟即可完成换电,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电驴网的领导则认为:两轮电动车的租换电模式也在优化,通过“车电分离”模式解决电池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和用户续航焦虑问题,提供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泷澹新能源汽车产业网的专家则援引资料强调:截至2025年4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安装数量已达1406.4万台,同比增长46.3%。2025年前四个月新增充电基础设施124.7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41.3万台,私人充电桩增量为83.4万台。这种快速增长直接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热销,2025年1-4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到365.8万辆,与充电设施的增量比为。另据专家表示:国家能源局正在推动大功率充电设施改造,计划2025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超充覆盖率超80%。技术方面,全固态电池、车网互动(V2G)等创新加速落地,苏州已建成调节能力2万千瓦的充换电虚拟电厂,可实时调控充电桩参与电网互动。淞基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的专家则指出:车企也在加速迭代产品,蔚来、极氪等品牌将产品更新周期缩短至半年,搭载AI大模型的智能网联车型占比超60%。
泷澹新能源汽车产业网的专家亦强调:充电基础设施将适应充电场景高效服务的需求,呈现综合、立体化、多元化的充电设施,满足多样化的充电需求。充电运营商通过“充电网”的概念对每座城市进行充电场景细分,分别定义了“公交、公快、物流、小区、园区”五张充电网,以满足私家车、商用车以及公共车辆等的充电需求。此外,充电场站的精细化运营也成为新的竞争趋势,优化车主充电体验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另据专家表示: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高速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到159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8%,创历史新高。各地加速布局大功率快速充电桩,提升新能源车主出行体验。例如,山东荣乌高速文登服务区新增160千瓦双枪快充桩,充电效率提升70%;深圳大梅沙超充示范站采用600千瓦液冷技术,10分钟可补能500公里充电设施不足:目前,充电设施的分布不均,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充电设施的覆盖率较低,导致电动车在这些地区的充电不便。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充换电业务部主任刘博文也在演讲中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充电设施数量和运营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已建成满足多种充电需求的立体充电服务体系,中电联牵头建立了充换电设施标准体系,涵盖多个专业领域。近年来,我国在充电设施标准制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发布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了充电设施的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充电设施将向综合、立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升充电效率和安全性,加强与可再生能源的互动。下一步,将聚焦重点领域,完善标准体系,开展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奇的专题演讲聚焦于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车网互动方面的成就与未来规划。南方电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提升配电网建设、实现乡镇充电桩全覆盖以及推进充电桩向村级覆盖等举措,提供了普惠的充电服务。在科技创新方面,南方电网紧跟高电压、大容量车型的发展趋势,建设光储充超充站,改造高速公路充电站,并为物流车队和重卡提供节能减排服务。此外,南方电网还积极探索车网互动应用,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构建车网互动聚合平台,并在多个场景中实现车网互动。壳牌(中国)有限公司GM E-Mobility and CR
何佳星在演讲中分享了壳牌在充电产品及顾客体验升级方面的努力,壳牌致力于推动电动汽车充电体验从“充得上”迈向“充得好”,经过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打造优质出行体验。通过提升充电设备可靠性、充电速度和场站管理,壳牌推出升级版的五个100%服务承诺,包括快捷便利、设备可靠、环境整洁、计量精准和宾至如归。同时,壳牌注重技术研发,推出极速充等创新产品,并构建全域协同生态,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