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博世面临着多重挑战。
“竞争愈发激烈,特别在中国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持续优化成本、调整架构。”5月8日,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在年度财报沟通会上指出了当前核心市场疲软、新兴技术普及不及预期等挑战。
当天,博世披露的2024年财报显示,2024财年,博世集团实现 903 亿欧元销售额,较上一年下降了 1.4%,调整汇率影响后降幅为 0.5%;息税前利润为 31 亿欧元(2023 财年为 48 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为 3.5%。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技术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博世将此次财报会的主题定为“雄心(ambitions)”,在挑战中前行,“2030战略”仍是博世中长期的目标——实现销售额6%至8%的年均增长,其中,计划到2026年实现7%的目标利润率。
“为实现这一目标,博世也面临极大挑战。博世将会继续采取优化成本、调整结构,同时聚焦盈利性业务的措施。”史蒂凡·哈通强调。
全球形势复杂多变,零部件巨头受到冲击
2024财年,博世集团实现903亿欧元销售额,较上一年下降了1.4%,调整汇率影响后降幅为0.5%;息税前利润为31亿欧元(2023财年为48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为3.5%。
报告期内,博世集团实现了9亿欧元的正自由现金流(2023年为22亿欧元),尽管息税前利润较低,但仍实现了自由现金流占销售额1%的目标。
史蒂凡·哈通表示:“2024财年,我们在成本优化、架构调整和产品组合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我们坚持2030战略所设定的目标,致力于实现业务持续增长并进一步提升财务独立性。”但同时,他也坦承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局势对博世造成的影响。
具体来看,所有业务领域均受到其核心市场疲软的影响。
财报显示,由于全球汽车产量下降,智能出行业务销售额为558亿欧元,较上一财年下降了0.7%,调整汇率影响后实现了0.2%的增幅,息税前利润率为3.8%(2023年为4.4%);工业技术业务销售额为64亿欧元,较上一财年下降了13%,调整汇率影响后下降了12.5%。
主要原因是在欧洲、北美和中国这些主要市场中,建筑和机械行业的下降幅度超出预期。
息税前利润率为1.2%(2023年为9.1%);消费品业务销售额达203亿欧元,实现了1.6%的增幅,调整汇率影响后达到2.9%,息税前利润率为3.5%(2023年为4.5%);能源与建筑技术业务销售额为75亿欧元,同比下降了2.7%,调整汇率影响后下降了2.6%。其主要原因是欧洲供暖市场的需求下滑,息税前利润率为4.9%(2023年为9%)。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下,博世在欧洲核心市场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销售额为445亿欧元,下降了4.9%,调整汇率影响后降幅为4.6%,这是公司销售额唯一实现负增长的地区;
美洲市场的销售额达178亿欧元,实现了4.8%的增幅,调整汇率影响后增幅为5.7%;
亚太市场的销售额达280亿欧元,实现了0.7%的增幅,调整汇率影响后增幅为2.8%。
利润下降,成本优化,人员精简也成为博世集团2024年的主要变化之一。
截至2024年底,博世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共有417859名员工(2023年为429416人)。员工总数下降了2.7%,较上一年减少了11557人。
鉴于全球贸易形势的动荡,博世集团认为2025财年的业务前景充满不确定性,额外关税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欧洲和德国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进一步增加了预测的复杂性。
对于2025年,博世判断核心市场增长乏力,目标是提升销售额和息税前利润率,计划在2025年实现销售额1%至3%的自然增长,息税前利润率将较2024年显著提升。同时保持自由现金流与去年相同水平。
智能出行成在华核心增量业务
聚焦中国市场,2024年博世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继续保持增长,销售额达到142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7%。
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指出,2024年博世在中国整体销售额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总量的增长,达到了3100万辆的规模。
具体来看,智能出行业务占比整体销售额82%,达到116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非汽车业务降低近3%,主要是工程机械业务市场规模萎缩、消费低迷影响了家电和电动工具业务发展等原因造成。
顺应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智能出行成为博世核心增量业务,今年将有50个新项目投入量产,主要在欧洲和中国,人工智能和软件正成为博世在中国地区的战略重点。
在智能出行领域,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在本土开发,具备舱驾融合能力的高性能座舱域控制器首个项目也在中国,博世本土开发的线控转向将在今年有三个量产项目,服务本土市场需求。
面对当前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作为供应商的博世也感受到了紧迫性。
徐大全坦言,不仅是城区辅助驾驶,甚至智能座舱和新的电机电控等,整个出行赛道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激烈竞争。同一个领域,有很多竞争对手在做。类似几十年前,电喷领域的供应商也非常多。然而经过30年、40年、50年的淘汰和进化,最后留下几家规模较大的供应商。
“根据汽车行业的自然规律,不可能在全球出现非常多的供应商。博世希望在未来的淘汰赛当中能够生存下来,能够有盈利,并且可以一直走下去。”徐大全表示。
从“根植本土、服务本土”,拓展到“立足中国,服务全球”,博世在中国的野心与战略目标同步发生转变。
徐大全指出,过去的二三十年,博世主要是将国外的产品在中国本土化生产,而现在是在中国本土研发新产品,不仅仅服务于中国市场,将来还会惠及全球。
对于2025年在中国地区的发展,博世较为乐观,主要归因于汽车市场的增长,加之以旧换新的补贴利好,博世预计中国汽车市场预计还将继续增长,带动这家供应商企业的业绩向上。
“相比之下,我更担心2026年。”长远来看,徐大全认为随着越来越多自主品牌在海外建厂,如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并在今年或明年很快投入量产,将可能会影响在中国生产制造的汽车总量。2024年,汽车出海有580万辆,今年预计会继续增长。其次,中国汽车市场的激励政策是否在明年延续,拉动内需,也是未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