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001跑出810公里的那天晚上,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队的车主少了一半
凌晨两点,京沪高速泰州服务区。充电区域空了大半,只有零星几辆车在补能。这场景搁在半年前根本不可能——那会儿每逢节假日,这里排队能排到马路上。我问旁边一哥们儿怎么回事,他指了指停车场角落那几台极氪:“现在这些能跑七八百公里的车多了,谁还非得在服务区干等着?”话音未落,一台Model Y开进来,驾驶位的女司机摇下车窗问:“还有空桩吗?只剩18%了。”
这就是续航焦虑最真实的样子。
新款极氪001那个810公里的数字,刚出来时我也觉得是玩文字游戏。宁德麒麟电池配800V架构,听着挺玄乎,但说白了就是能装的电装满,该省的电省下。255Wh/kg的能量密度摆在那儿,相同空间多塞二十来度电。开过老款电车的都懂,这多出来的电量意味着北京到天津不用中途找桩,或者周末带家人去承德避暑山庄能来回一趟。
充电这事儿倒是有了新变化。800V快充15分钟补能500公里,效率基本接近加油站节奏。不过话说回来,前提是你得找得到那种400kW的超充桩。我跑过几次长途,高速服务区大多还是120kW的桩,遇上排队照样得等。所以这个快充能力,城市周边用用还行,真要跨省自驾,还得看沿途充电站的运气。
底盘方面倒是有点门道。双腔空气悬架这东西以前只在百万级SUV上见过,现在下放到四五十万的价位段,成本控制算是到位了。试驾时专门找了段县道,过滤颠簸的质感确实比传统钢制悬架扎实。特别是后排坐着,过减速带时不会被弹起来——家里有老人小孩的车主,可能觉得这个比续航数字更值钱。
辅助驾驶这块儿争议一直很大。极氪这套千里浩瀚H7,核心是Mobileye那颗芯片加激光雷达。高速上用过几次,并线跟车都挺稳,但碰到施工区域会慌,得提前接管。跟朋友的小鹏G9横向比过,感知能力差不多,接管频率略高些。这东西说到底还是辅助,指望它完全代替人不现实。
冬天续航衰减绕不开。官方在黑河测的-10℃环境65%达成率,听着不算高,但放在行业里已经及格了。去年冬天开朋友的蔚来ET5,表显600公里,实际跑350就虚了。如果极氪这个65%的数据站得住,至少在北方过冬不用太焦虑。那个热泵空调回收余热的设计,实际体验下来确实能省点电,虽然感知不明显,积少成多罢了。
静音工程容易被忽略。高速跑120,车内能保持在62分贝左右,这个数字比大部分燃油车还安静。可能是电车没了发动机噪音,对风噪和胎噪的要求就更苛刻。实际体验下来,关上车窗后确实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开久了甚至有点不适应——习惯了燃油车的轰鸣声,突然这么安静反而觉得不踏实。
安全配置上,13个气囊算是堆料了。这东西平时感知不到,真派上用场的时候才知道值不值。一体压铸的铝合金车身据说能提升刚性,但普通用户开车感受不出来。倒是电池包底部那层铝合金护板,跑烂路时心里多少踏实点——托底的概率虽然不高,万一遇上了,这点防护可能就保命了。
智能座舱方面,高通8295芯片带来的流畅度确实明显。多开几个APP切换不卡顿,喜欢在车里刷抖音、追剧的人会觉得实用。不过那个70英寸AR-HUD,我个人觉得噱头大于实用——导航信息投到前挡风玻璃上,一开始新鲜,看久了反而分散注意力。这东西因人而异,有人觉得炫酷,有人嫌多余。
说到底,810公里续航解决的是里程焦虑,但真正影响使用体验的,还是充电网络覆盖密度、冬季衰减、辅助驾驶可靠性这些细节。新能源车发展到现在,参数战已经打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看谁能把细节打磨得更贴近真实需求。
至于值不值得买,得看个人用车场景。如果每天通勤在100公里以内,家里或单位能装充电桩,那续航多点少点其实没太大差别。但要是经常跑长途,或者没有固定充电条件,这810公里可能就是刚需。当然,前提是那些实测数据没掺水分——这年头,谁还没被续航数字坑过几次呢?
回到开头那个凌晨的服务区。那台Model Y充到80%用了快40分钟,女司机下车活动腰腿时跟我聊了几句:“下次换车可能真得考虑续航长点的,总在高速上惦记电量,开着累。”她走后,我看了眼手机里的续航测评视频——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说实测数据注水,有人说冬天照样拉胯。这些争议可能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用车环境不一样。但至少有一点达成了共识: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队的车,正在慢慢变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