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懂车帝一声不吭地包下了一条封闭高速,把36款市面上能叫得出名字的主流车型——从十几万的走量款到七八十万的“公路坦克”——全拉来搞了一场智驾“大考”。没有预热,没有通稿,一场测试,直接把当前智能驾驶那层薄如蝉翼的“遮羞布”给撕了个底朝天。我盯着那4K高清视频看了整整三个小时,越看越不是滋味。那些我们平时在发布会上听得耳朵起茧的“全场景无死角智驾”、“类人驾驶体验”,在真实测试面前,几乎全线崩盘。
这哪是《懂车智炼场》,分明是《智驾照妖镜》。
聪明的车,不一定更安全?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挺期待的。毕竟现在车企动不动就吹“城市NOA”、“高速领航”、“自动变道超车”,搞得好像明天就能无人驾驶上路了。可测试一开始,我就发现不对劲了:很多车面对前方突然出现的障碍车,第一反应不是刹车,而是绕行。
你没听错,是绕行。它们仗着自己有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感知系统一扫,判断“旁边车道暂时没车”,立马启动AES(自动紧急变道)功能,试图优雅地“丝滑避障”。听着很高级,对吧?但问题是,高速公路不是你家后花园,旁边车道的“社会车辆”不会配合你演这场戏。
我亲眼看到好几台车,在变道过程中,旁边车道突然杀出一辆大货车,吓得我手心冒汗。最终结果要么是紧急回退,要么是硬刹撞上障碍车。前期想“聪明”地绕过去,结果反而把留给刹车的时间和距离全耗没了。这就像一个自以为是的学霸,遇到难题不先写基础步骤,非得秀个骚操作,结果时间不够,整道题全崩。
反倒是几款配置没那么顶的车型,感知系统一报警,直接一脚AEB(自动紧急制动)踩到底。虽然最后可能还是轻微碰撞,但车速已经降下来了,人至少是安全的。它们不聪明,但够“老实”。
这让我想起一个老司机朋友说过的话:“开车不是比谁反应快,而是比谁更怕死。” 现在的智驾系统,是不是太“自信”了?“效率优先”还是“安全优先”? 这个问题,工程师嘴上说安全第一,手上却总在追求“丝滑”体验,生怕用户抱怨“这车太怂,老是急刹”。
合资车,别对智驾抱太大期望
这次测试里,最让我意外的不是新势力翻车,而是合资品牌的集体沉默。甭管你卖30万还是50万,BBA也好,两田一产也罢,智驾表现基本一个水平——“有比没有强,但别太当真”。
我仔细观察了几款德系豪华品牌的测试片段,它们的系统在遇到施工改道、锥桶识别时反应迟钝,甚至直接无视。有台车在夜间测试中,对前方静止的障碍车完全没有预警,直到最后关头才启动AEB,但为时已晚。
为什么?因为合资品牌在智驾上的投入,更多是“防御性布局”。他们知道电动车和智能化是趋势,但又不想砸太多钱,怕影响燃油车的利润。所以他们的智驾系统,往往是“L2+”的皮,L1的里,硬件够用,软件保守,调校求稳。结果就是——关键时刻指望不上。
我有个开某德系品牌的朋友,他跟我说:“我买这车,图的是底盘扎实、高速稳,智驾?我从来不用,就当个定速巡航使。” 现在看来,他反而可能是最清醒的那批人。
“贵”车就更安全?别天真了
有人说,那我买贵的,总行了吧?2.5吨的“公路坦克”,撞谁不怕?这话听着有道理,实则危险至极。
测试中确实有几款自重超2.5吨的车型,在碰撞后车身损伤较小。但这不代表安全。第一,车内乘员的伤害不一定小,巨大的惯性依然会带来严重冲击;第二,万一你撞上的是百吨王呢?我亲眼见过一辆SUV在高速上撞上失控的货车,SUV直接被“吞”了进去,连驾驶舱都塌了。
而且,贵车的智驾系统往往更“激进”,因为他们有资本去堆硬件、做算法优化,结果就是更容易在关键时刻选择“冒险绕行”,而不是“保守急刹”。贵,不等于安全;智能,也不等于可靠。
人机共驾,才是现阶段的最优解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很多车企的“甩锅”操作——在碰撞发生前1秒,系统自动退出智驾状态。这样一来,事故责任就从“智驾失效”变成了“驾驶员接管不及时”。
可问题是,那一秒,驾驶员根本反应不过来。你让一个放松了半小时的司机,在0.5秒内判断路况、踩刹车、打方向,可能吗?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人性问题。
我做过一次深度试驾,开着某新势力的NOA功能跑了200公里高速。前100公里,我全程盯着屏幕,生怕出事;后100公里,我开始走神,甚至拿起手机回消息。这就是“自动化悖论”——系统越可靠,人越容易放松警惕,一旦出事,反而更危险。
所以,现阶段,智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人机共驾”。你可以用它缓解疲劳,但绝不能完全依赖。它是个好帮手,但不是替身。
真实用户怎么说?
我采访了两位真实车主。一位是某国产新势力的车主,他说:“我每天通勤用城市NOA,确实省力,但遇到复杂路口,我还是会提前接管。毕竟,命只有一条。” 另一位是某合资品牌车主,他说:“我试过几次ACC+车道保持,感觉它总在‘抽风’,一会儿压线,一会儿乱打方向,后来干脆关了,自己开更踏实。”
他们的感受,恰恰印证了这次测试的结果:高端智驾,体验好但风险高;低端智驾,保守但更安全;合资智驾,聊胜于无。
和谁比?怎么选?
我们拿三款典型车型对比一下:
A品牌(新势力旗舰):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城市NOA全覆盖,变道丝滑,但测试中多次因“过度自信”导致险情。
B品牌(合资豪华):毫米波雷达+摄像头,L2级辅助驾驶,系统保守,几乎不主动变道,但稳定性尚可。
C品牌(国产走量):基础AEB+ACC,硬件一般,但遇到障碍物基本选择急刹,安全性反而更可靠。
如果你追求科技感和便利性,A品牌值得一试,但务必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如果你更看重稳定和安全,B品牌可以考虑,但别对智驾有太高期待。而C品牌,可能是预算有限用户的“务实之选”。
未来会好吗?
当然会。智驾是大趋势,不可能倒退。但我们需要的是“敬畏心”,而不是“膨胀心”。车企应该少一点PPT上的“颠覆”,多一点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紧急刹停,每一次保守决策,都不是系统的“失败”,而是对安全的坚守。
长尾问题如“夜间野猪”、“消失的前车”,确实难搞,但正因为难,才更需要投入。不能因为“遇到概率低”就选择性忽略。毕竟,对用户来说,1%的概率,一旦发生,就是100%的灾难。
写在最后
各位车友,下次你坐进一辆宣称“全场景智驾”的新车时,不妨多问一句:它是在努力保护你,还是在努力表演给你看?
智驾不是魔法,它只是工具。真正的安全,永远掌握在清醒的驾驶者手中。
你愿意为“更聪明”的智驾买单,还是选择“更老实”的保守策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也欢迎你来问我关于试驾、选车的任何问题。
对了,下次我打算做个“麋鹿测试”专题,看看高阶智驾到底能不能躲过一头突然冲出来的鹿。老铁们想看吗?点赞过500,立马安排!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