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者看到这个名字“Gordon G. Chang”时,顿时眉头紧锁。显然,此人绝对跟中国有一定的渊源。资料显示,章家敦(英文名Gordon Guthrie Chang;1951年7月5日—),美国律师、作家、电视评论家,经常作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或“中国即将陷入动乱”等预言,但这些预言至今未曾实现,导致他的著作和评论受到了广泛质疑…
△资料图:Gordon Guthrie Chang (中文名: 章家敦; 1951年7月5日出生)
当地时间8月30日(周六),美媒《国会山报》(The Hill)刊出署名“章家敦”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并迅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将占全球销量的30%。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5年8月30日,美媒The Hill报道截图。
然而,作者章家敦认为,尽管中国在汽车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但其崛起并不意味着全球接管,反而可能面临“供过于求”和国内市场增长乏力的困境。该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看法充满担忧和负面评价,认为中国的出口能力或许是双刃剑,可能引发全球保护主义加剧,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严峻挑战。
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悲观看法”
文章中提到的几个关键观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全球接管”的质疑。章家敦指出,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虽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21%的份额,但市场过度竞争与国内需求疲软可能导致“过剩生产”,从而使这一增长无法持续。他特别提到,中国制造商过多且缺乏足够的盈利能力,最后可能只剩下几家幸存者。
然而,这种言论显然忽略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现实与潜力。中国汽车市场的确是全球最大,但其主要优势在于新能源车和电动汽车(EV)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比亚迪(BYD)等品牌已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领导者。比亚迪在2024年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电动汽车品牌,这一成就不仅是国内市场扩展的结果,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电动车产业的技术突破和成本优势。
△资料图:日前,有报道指出,比亚迪报告称,尽管市场对该公司能否实现年度销售目标存在担忧,但其上半年净利润仍有所增长。
此外,作者还提到,中国的汽车市场面临价格战和供过于求的困境,政府干预试图稳定价格,但这只是暂时性措施。这一观点显然忽视了中国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推动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政策上,中国的战略远不止于“保守求生”,更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不断突破。
章家敦对中国崛起的“荒唐”质疑
章家敦的言论不仅存在对中国汽车产业不切实际的悲观看法,其对中国崛起的质疑也是根深蒂固的偏见。资料显示,章家敦自2001年起就发布“中国经济崩溃论”,他的预言屡屡未能实现。
尽管中国经济和科技持续增长,章家敦依旧坚持认为中国即将崩溃,甚至他在多个时点给出了“倒计时”。他的这些言论并未兑现,但却常常被媒体引用,正如他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看法一样,充满了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和偏见。
他常年将中国发展描述为“威胁”,不仅批评中国的经济成就,还不断警告美国和全球社会中国的“崛起”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然而,这种“恐惧式”的预言明显忽视了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多元竞争与合作。正如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扩张一样,全球竞争促使技术和成本不断优化,最终是全球消费者受益,而非某一国单独主导。
误读“全球接管”与现实的多元竞争
章家敦文章中的“全球接管”论显然误读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中国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但其竞争力更多体现在新能源领域,而传统燃油车领域,尤其是高端市场依然被欧美品牌牢牢把控。此外,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竞争的格局,并不是某一国的单极主导。
△资料图:2025年2月,堆积条形图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以及其他类型燃油车的销量。来源:中国乘用车协会(CPCA)
如果真如他所说,中国汽车产业面临“供过于求”的问题,那么就如全球各大汽车品牌所面临的挑战一样,市场自然会通过整合、技术进步、创新来调整和优化生产。因此,所谓“全球接管”的担忧显得过于夸大其词,实际上,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多元竞争与创新并存,而非某一国的单极主导。
写在最后:
在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应理性看待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在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时代,各国的汽车产业都面临着激烈竞争,如何通过创新和合作推动产业进步,才是未来的关键。而对于章家敦的悲观看法,我们应更加冷静和客观,避免被过时的理论和预言所误导。
那么,问题来了,在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看待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本账号“地缘棱镜台”,点赞并转发,我们将持续追踪相关热点事件~
附件资料:
章家敦(Gordon G. Chang)是一个经常以悲观且极端的观点评论中国的美国作家和电视评论员。他的言论充斥着对中国崩溃和政治动荡的预言,而这些预言至今未曾实现。他的观点和著作多次被质疑其准确性,然而他依然坚信自己的理论并不断推广。
章家敦与中国的渊源
章家敦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父亲是来自中国江苏的华人,母亲则是苏格兰裔美国人。身为华裔美国人,章家敦的观点常常带有一种强烈的敌视中国情绪,尤其是在涉及中国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方面。他的言论反映了他对中国崛起的深刻恐惧与敌视,尤其是他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坚持,使他在国际评论界产生了广泛的争议。
“中国崩溃论”——从预言到失败
章家敦最为人熟知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即将崩溃”,他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中声称中国将因为内外因素的冲击而在2008年奥运前崩溃。此书一出便引起轰动,成为畅销书,也让他成为美国政客眼中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
然而,这些预言并未如他所说的那样实现,反而是在多次预言失败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时间点的预测错误。即便如此,章家敦仍然坚称中国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且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存在许多矛盾和泡沫。
从2001年到2016年,他的“崩溃论”逐年更替,但每一次预言的时间点都一再被证明为错误。在2011年和2012年,尽管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增长,章家敦依然声称中国即将崩溃,且这次时间点应该是2012年。然而他错过了预言,这让《外交政策》连续两年将他列为“年度最糟糕的10项预测”。
对中国崛起的敌视
章家敦的观点不仅限于中国经济崩溃,他还发表过一系列抨击中国科技发展的言论。在他的书《伟大的美中科技战争》中,章家敦提出中国与美国正在进行一场“科技冷战”,并认为中国正在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挑战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他主张美国必须重新掌控曾经拥有的尖端技术,以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所谓“威胁”。
章家敦的这种观点无疑反映了他对中国崛起的深深恐惧。他的言论中充满了将中国视为“对手”的情绪,认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将不可避免地对美国构成挑战,甚至认为这种竞争最终会引发全球经济的冲突和不稳定。
章家敦的言论背后的“荒唐”之处
其一,错误的经济预言。章家敦提出的“中国即将崩溃”论,至今没有兑现。2008年、2011年、2016年等多个时间点的预言都被中国经济的增长和韧性所驳斥。尽管如此,章家敦依旧坚信中国经济最终会崩溃,这种对中国崛起的持续否定和恶意预言,让他的观点显得越来越荒唐。
其二,技术冷战的阴谋论。他声称美国在“科技冷战”中败给了中国,认为中国将主导21世纪。虽然中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科技发展构成了“威胁”。实际上,这种技术竞争只是全球化背景下正常的市场竞争。章家敦将这种竞争渲染成“冷战”式的对抗,反映了他对中国崛起的极端偏见。
其三,对中国留学生的偏见。章家敦在公开场合中表示,他对在美的中国留学生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是中国政府的“长臂”。这一观点不仅没有任何依据,反而是一种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无端偏见,这种偏见无助于促进中美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反而加剧了两国民众之间的误解。
结论: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与不理性“抹黑”
章家敦的观点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过于依赖自己的“预言”,而忽视了中国经济和技术不断创新和突破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许多预言都已经被中国的实际发展所打脸,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继续制造恐惧与不信任。
不难看出,章家敦对于中国崛起的持续抹黑,不仅是出于对中国竞争力的恐惧,也深深植根于他的极端保守观点中。每当中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进展时,他就会跳出来提出各种可能的“危机”,试图将中国塑造成一个不可避免的威胁,这种观点不仅缺乏事实依据,更无助于中美之间的健康竞争。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言论保持警惕,并理性看待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各国共同发展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将中国视为威胁的观点显然有些过时,甚至带有误导性。
在笔者看来,章家敦,“跳梁小丑”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