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风向标,本届车展以“智联·绿色·未来”为主题,吸引了超过1200家参展企业,展出面积达40万平方米。尽管新能源汽车仍占据展台C位,但燃油车并未如外界预期般“退场”,反而以技术迭代、细分市场深耕和全球化布局为武器,展开了一场“防守反击战”。
新能源攻势凌厉,燃油车份额“守中有退”
本届车展上,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新能源品牌展区人头攒动。比亚迪最新发布的“刀片电池5.0”技术,将续航提升至1200公里,并宣布旗下所有车型全面支持L4级自动驾驶;蔚来则推出“换电+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试图破解补能焦虑。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54.1%,较2023年同期增长近20个百分点。
然而,燃油车并未黯然离场。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在车展论坛上直言:“未来5年,燃油车市场份额至少保持在25%以上,且仍是中国车企全球化的重要支柱。” 这一判断得到数据支撑:2025年一季度,吉利、长城、奇瑞等头部自主品牌的燃油车销量占比仍超50%,且在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增速显著。
燃油车为何“死守”?三大逻辑浮出水面
技术迭代:从“高油耗”到“高效能”
传统车企正通过技术升级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例如,吉利展出的新一代混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5%,油耗较2020年下降30%;长城则推出“氢燃料内燃机”,试图在碳中和目标下开辟新赛道。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强调:“内燃机在重型运输、工程机械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政策将支持其与新能源技术协同发展。”
供应链优势:成本可控,利润稳定
与新能源车依赖电池、芯片等高价进口部件不同,燃油车供应链已高度本土化,成本优势显著。一位合资品牌高管透露:“同级别车型,燃油车利润率比纯电车高出5%-8%,且无需承担电池衰减的售后风险。” 此外,燃油车在二手车市场的流通率和保值率仍高于新能源车,进一步稳固消费信心。
全球化布局:新兴市场的“现金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中,燃油车占比达68%,尤其在俄罗斯、墨西哥等市场,燃油车需求旺盛。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张贵兵表示:“海外消费者对电动化接受度差异大,燃油车仍是开拓市场的‘敲门砖’。”
车企分化:激进转型与务实深耕
行业分化在本届车展尤为明显。比亚迪自2022年全面停售燃油车后,持续加码纯电与插混技术,其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达22.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吉利推出“银河”系列燃油车型,主打智能化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长城则聚焦硬派越野燃油车市场,坦克800车型预售首日订单破万。
跨国巨头同样调整策略。大众宣布在华燃油车生产线将缩减30%,转而与地平线合作研发智能座舱;丰田则反其道而行,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混动车型,试图兼顾环保与续航。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政策层面,2024年11月工信部明确“不轻言放弃燃油车”,要求车企平衡新能源与传统技术投入。市场层面,消费需求日益多元:一线城市中产青睐高端电动车,三四线城市及农村用户仍偏好经济型燃油车,而商务、货运等领域对燃油车依赖度更高。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未来十年,中国车市将呈现‘电动主导、燃油补充’的格局。燃油车不会消失,但必须向高效化、智能化转型。”
未来之战:平衡术中的生存之道
面对变局,车企正寻找平衡点。上汽集团宣布,将燃油车研发预算的40%投向混动技术;长安则计划在2026年前,为所有燃油车型标配L3级自动驾驶。行业共识是:燃油车的“防守”并非抗拒变革,而是以技术升级延长生命周期,为全面电动化争取时间。
结语
2025年上海车展,既是新能源车高歌猛进的舞台,也是燃油车证明价值的战场。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三重变量下,中国汽车产业正走向一条“多元共生”的道路。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淘汰燃油车的不是政策文件,而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这场博弈,远未到终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