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企都在喊 “日子难” 的时候,博世却还能稳住基本盘,甚至悄悄布局下一个十年,这事其实挺值得琢磨。
回看 2024 年全球市场啥样?
欧洲汽车产量下滑,北美供应链折腾,中国市场虽说增长但竞争卷到飞起。
不少企业要么砍研发,要么缩投资,就怕现金流断了。
但博世不一样,2024 财年虽说销售额 903 亿欧元,比上一年微降 1.4%,但自由现金流还能有 9 亿欧元,研发投入反倒涨了,花了 78 亿欧元,占销售额的 8.6%。
小小认为,这才是真本事:不是赚多少快钱,而是行情差的时候,还能有钱投未来。
就说其他零部件企业,2024 年不少把研发预算砍了 20% 以上,就为了保当年利润。
但博世不这么干,它知道现在砍研发,未来三五年就会被甩开。
而且它还敢花钱收购,比如要拿下江森自控和日立的暖通空调业务,这是 80 亿美元的大单子,没点现金流底气根本不敢动。
说实话,全球市场现在就像 “筛子”,谁能兜住钱、投对地方,谁就能活下来。
博世这波操作,不是运气好,是早就把 “抗风险” 写进战略里了,比如它在不同地区搞 “区域化生产”,中国缺的零件不用等欧洲运,本地工厂就能供,这就比依赖单一供应链的对手稳得多。
提到外企在中国,不少人觉得就是 “组装厂 + 销售部”,核心技术还在老外。
但博世不一样,2024 年它在中国的销售额 1427 亿元人民币,同比涨了 2.7%,与此同时,研发投入就花了 119 亿元,5.6 万名员工里,1 万多都是研发人员,散在 26 个技术中心里。
重点是,这些研发不是 “改改参数适配中国路况” 那么简单。
比如它的线控制动技术,首个项目直接落地中国车企;
线控转向 2025 年要上 3 个量产项目,都是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
还有纵横辅助驾驶系统,不仅能适配中国的复杂路况,未来还要跟着国产车型出海:这可不是 “拿老外技术改改”,是中国研发的技术能反哺全球。
有人觉得,外企在中国搞研发是 “被迫的”,因为中国市场竞争太激烈。
但我想说,能把核心研发放在中国的,没几个。
比如有些同行,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就几十号人,主要做测试,真要改技术还得找德国总部。
博世不一样,它在中国能独立搞出适配本土的智能座舱、热泵系统,甚至 AI 算法都是本地团队优化的,比如家电里的 “AI 博视云瞳”,能精准识别中国常见的食材,这背后都是本土化研发的功夫。
提到博世的技术,不少人会说 “它是零部件巨头,肯定有钱搞技术”。
但说实话,有钱的企业多了,能押对赛道的没几个。
博世的厉害之处,是早在别人还在纠结燃油车还是电动车的时候,它就开始布局氢能、软件定义汽车、AI这几个方向了。
就说氢能,它今年在汉诺威工博会亮出的 Hybrion 电堆,是电解水制氢的核心部件,预计到 2030 年这一块能卖几十亿欧元。
现在很多企业才刚开始搞氢能试点,博世已经能拿出量产级的核心部件了。
还有电动化,2025 年它要在全球推 50 个电动化新项目,光中国就占了不少,从 48 伏低压电网到高压电池管理系统,覆盖了电动车的核心环节。
AI 也是一样,它不是把 AI 当 “噱头” 用在广告里,而是真的融入到产品里。
比如辅助驾驶,它用端到端模型和视觉语言模型,让汽车能像人一样判断路况,避开突然窜出来的电动车;
家电里的蒸烤箱,靠 AI 识别食材后自动匹配烹饪方案,不用用户自己查食谱。
这些技术不是 “单点突破”,而是形成了 “软件 + 硬件 + 算法” 的闭环,别人想抄都难:你能做个 AI 识别食材的功能,但你没有博世几十年积累的烹饪数据,效果就是差一截。
很多企业想靠 “单打独斗” 建立优势,但博世不一样,它擅长搭生态,把上下游都拉进来。
比如它要收购江森自控和日立的暖通空调业务,完成后会形成 “博世 + 约克 + 日立” 的品牌矩阵,直接跻身全球暖通空调前三:这不仅是 “买个业务扩大规模”,是把不同品牌的技术、渠道整合起来,覆盖从家用到商用的全场景。
还有它的创投基金,最近要设 2.5 亿欧元的新基金,专门投能源效率、AI 领域的初创企业。
比如在中国,它投了镁伽科技、驭势科技这些企业,前者做智能装备,后者搞自动驾驶,这些初创企业的技术能和博世的业务互补,比如驭势科技的自动驾驶算法,能和博世的线控系统结合,形成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话说回来,现在的市场不是 “你有一个技术就能赢”,而是 “你能整合多少资源”。
比如有些同行,自己搞不定软件,又不愿意和初创企业合作,最后只能依赖外部供应商,成本高还不灵活。
博世不一样,它靠收购补短板,靠创投抓新技术,再加上自己的核心部件,形成了一个 “别人很难切入” 的生态:你想和它竞争,不仅要比技术,还要比生态整合能力,这难度就大了。
最后想说,博世没有对手,本质上是 “长期主义” 打败了 “短期投机”。
现在很多企业,老板天天盯着下季度的财报,研发投入要看 “今年能不能见效”,收购要看 “明年能不能涨销售额”。
但博世不一样,它的 2030 战略,目标是未来五年成为核心市场前三、年均销售额增长 6%-8%,利润率要到 7%:这些目标不是 “画饼”,是靠每年 70 多亿欧元的研发、持续的并购、深耕本土化一点点堆出来的。
比如它在埃及建家电工厂,计划每年产 35 万台烤箱,服务非洲和中东市场。
这个工厂短期肯定不赚钱,但从长期看,是布局新兴市场的关键一步。
还有它提升碳减排目标,把范围 3 的碳排放减排从 15% 提到 30%,这意味着要花更多钱在绿电、低碳供应链上,但它愿意做,因为知道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硬门槛。
反观有些对手,要么为了短期利润砍研发,要么为了规避风险不敢进入新兴市场,要么跟风搞技术却没有长期布局。
这样一来,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总结下来,博世没有对手,不是因为它 “运气好”,也不是因为它 “钱多”,是因为它能在行情差的时候稳住现金流、在别人搞 “表面本土化” 的时候扎深研发根、在别人纠结短期赛道的时候押注未来、在别人单打独斗的时候搭起生态。
这种长期主义的打法,不是一朝一夕能学来的。
对此你怎么看?
你觉得博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其他企业学习?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