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知到生态:长安“泛安全体系”背后的技术野心

当汽车从“四个轮子的移动工具”进化为“带轮子的智能终端”,行业的竞争焦点正从机械性能的比拼转向智能生态的博弈。而在这场博弈中,“安全”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命题——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钢板厚度与气囊数量,而是覆盖“行车-健康-隐私-数据”的全维度体系。2025年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天枢智能”品牌的发布,不仅是长安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关键落子,更标志着中国车企开始主导智能出行“新安全”标准的制定。

从感知到生态:长安“泛安全体系”背后的技术野心-有驾

从“被动防护”到“泛安全体系”的必然

传统汽车时代,安全的核心是“被动防护”——通过车身结构优化、安全气囊等硬件配置,在事故发生后最大限度降低伤害。但随着AI、大模型、车联网技术的深度渗透,安全风险已从“机械故障”向“系统风险”蔓延: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总量中,超40%源于软件缺陷;辅助驾驶用户中,70%存在“未及时响应系统提示”的操作风险;更遑论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新型安全隐患。

从感知到生态:长安“泛安全体系”背后的技术野心-有驾

这种变化倒逼安全理念的彻底重构。长安提出的“泛安全体系”,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精准回应:它突破了“物理防护”的局限,将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隐私安全纳入统一框架,实现了从“应急保护”到“超前预防”、从“孤立应对”到“系统防控”的跃迁。而“天枢智能”作为这一体系的载体,其核心逻辑在于用“极致科技”守护“极致安全”——不是配置的堆砌,而是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全链路技术革新。

“天枢智能”的发布并非偶然。当前全球智能汽车产业正处于“标准真空期”,欧美企业侧重数据安全与法规合规,而中国车企更懂本土用户的出行场景与安全需求。长安以41年造车积淀为基础,结合近3000万用户的真实数据,构建起“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位一体的安全架构,恰好填补了“场景化安全解决方案”的行业空白。

“眼明-脑灵-腿快”构建安全护城河

智能安全的核心,是让汽车具备“超越人类的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长安为“天枢智能”搭建的“眼明-脑灵-腿快”技术平台,正是这一逻辑的具象化落地,其技术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

从感知到生态:长安“泛安全体系”背后的技术野心-有驾

(一)“眼明”:突破极端场景的感知极限

感知是安全的前提,而传统传感器在雨雪、极黑、拥堵等极端场景下的“失明”,是辅助驾驶落地的最大障碍。“天枢智能”的解法是“硬件迭代+算法优化”双轮驱动:一方面,明年第三季度将量产自研卫星架构激光雷达,识别精度提升至200线以上,算力翻倍的同时成本下降30%,让高精度感知从“高端配置”变为“普惠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盲区小于人类视野”,甚至能精准识别“高速洒落物”“侧翻货车”等长尾场景——这些场景往往是人类驾驶员的“事故高发区”。

(二)“脑灵”:从“遵守规则”到“理解世界”的决策跃迁

传统辅助驾驶依赖预设规则,面对“学校路段临停+人车混行+交通管制”等复杂场景时极易“误判”。“天枢智能”的突破在于将“端到端技术+多模态大模型”深度融合:通过百万公里实驾数据训练,大模型一个晚上的学习量相当于人类司机一生的驾驶里程,能像“老司机”一样预判风险、灵活应变。例如在窄巷场景中,系统会主动询问用户是否开启辅助通行;面对“消失的前车”(前车避障暴露障碍物),可在0.1秒内协同转向与扭矩分配,120km/h时速下的安全跟车距离仅需30m,较行业优秀水平缩短40%。

(三)“腿快”:底盘系统的“毫秒级响应”革命

执行能力决定了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天枢底盘”首创的“三向六域”协同控制技术,将纵向(加速、制动)、横向(转向、电驱)、垂向(悬架)与动力、智驾、座舱等六大域深度联动,实现“感知即执行”的极速响应。数据显示,其分布式电驱的驱动、制动响应时间低至10ms(比人类眨眼快30倍),湿滑路面失控风险降低76%;更能实现225km/h高速爆胎不失控、8级横风下车身偏移近零——这些极端场景下的安全表现,已超越多数豪华品牌的技术极限。

从“汽车安全”到“出行生态安全”的布局

真正的行业引领者,不仅要解决当下的安全问题,更要预判未来的风险。“天枢智能”的野心远不止于汽车本身,而是通过技术外溢,构建覆盖“陆-空-人”的全场景安全生态。

从感知到生态:长安“泛安全体系”背后的技术野心-有驾

在低空领域,长安计划2026年发布首款载人飞行汽车,2028年实现量产,同步建立10个运营中心,将安全技术延伸至低空文旅、道路救援等场景——例如飞行汽车的避障系统,正是“天枢智驾”感知技术的空中适配。在机器人领域,联合合作伙伴突破“大脑-能源-驱动”核心技术,2028年量产人形汽车机器人,2030年向家庭服务延伸,其安全控制逻辑与“天枢底盘”的协同技术同源。

这种“跨场景技术复用”,既降低了创新成本,又形成了“汽车-低空-机器人”的安全技术闭环。更关键的是,长安通过“六国十地”全球研发布局、44个技术中心、200余个实验室的支撑,将“天枢智能”的安全标准输出至产业链上下游——例如与华为合作的阿维塔品牌、与腾讯共建的数据闭环系统,均接入“天枢智能”的安全技术底座,形成“生态共筑安全”的格局。

中国车企的“安全自信”从何而来?

“天枢智能”的发布,本质上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技术跟随”到“标准引领”的底气体现。这种底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三个维度的长期积累:

从感知到生态:长安“泛安全体系”背后的技术野心-有驾

其一,是“研发投入的坚守”。长安过去十年在新能源、智能化、前瞻技术领域累计投入超1100亿元,每年研发占比不低于营收的5%;近三年申请专利1.4万余件,其中智能化专利占比46%,这种“长期主义”为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

其二,是“场景化的用户洞察”。不同于外资品牌的“全球通用”逻辑,长安基于中国路况与用户习惯开发技术——例如针对“新手倒车踩错踏板”“长途驾驶疲劳”等场景,推出主动制动限制、座椅穴位按摩等功能,让安全技术更贴近用户需求。

其三,是“央企的责任担当”。作为新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核心业务载体,长安将“安全”上升至“企业价值观”层面,不仅通过中汽中心智能安全认证,更主导制定智能驾驶分级标准、中国车企首个ITU国际标准,推动行业从“各自为战”走向“标准统一”。

从感知到生态:长安“泛安全体系”背后的技术野心-有驾

从第一届科技生态大会提出“新汽车·新生态”,到如今“天枢智能”定义“新安全”,长安的每一步都踩在了行业变革的节点上。当智能汽车进入“下半场”,“安全”将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胜负手”。“天枢智能”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用户提供“放心用、舒心享、安心行”的出行体验,更在于为中国车企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技术锚点”——当“中国安全标准”成为行业共识,中国汽车的“全球话语权”将不再是空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