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还是逆袭?安徽抢下“汽车第一省”,能否真坐稳头把交椅

崩盘还是逆袭?安徽抢下“汽车第一省”,能否真坐稳头把交椅

01 让我先说一个最近在编辑部群里刷屏的段子。

一位兄弟,六年前还是合肥某汽车厂的实习生。

那会厂区外头连个正经餐厅都没有,吃饭都是路边大排档。

现在,他已经在合肥买房了。

厂区周边咖啡馆、健身房一家接一家。

更骚的是,去年开始,合肥那片区的新楼盘广告都在主打“汽车产业红利”。

这变化不小吧。

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直接冲到149.95万辆,成功把广东摁在了沙滩上。

当年外省人看合肥买蔚来、奇瑞都是“怼着命投”,现在变成全国汽车圈竞相学习的榜样。

不过,我这人习惯反着看。荣誉背后,问题有没有?

能不能真扛住市场?

02 说人话就是,安徽能混到“汽车第一”,没那么简单。

这里头最关键的,得从“整车制造”说起。

江淮汽车,这家你可能路上偶尔见到的牌子,1964年就是巢湖汽配厂起步。

它一直瞄着“整车制造”这事死磕。

蔚来三年前和江淮签了那个代工合同,一个是救蔚来,一个也是救江淮——谁也别想着一边倒。

这个决定,直接让安徽汽车制造业后来有了第二根增长曲线。

比起很多小厂玩票性质代工,江淮在制造能力上算是行业里敢说句“还行吧”的。

但也别神化了,江淮品牌在路上算不上多强的存在。

不过,和理想、小鹏最早找的海马、力帆比起来,江淮至少量级上能让投资人睡个好觉。

要不是这段历史,我自己当年肯定也不会考虑在合肥买新能源车。

03 换个视角聊聊“人”。

这些年,被称为“汽车淮军”的安徽籍老板,几乎垄断了中国车圈的话题。

王传福(比亚迪)、尹同跃(奇瑞)、余承东(华为)都是安徽人。

李斌(蔚来)一接受合肥投资,路子变得更野了。

最有意思的故事,是王传福在一次行业会议上问李斌合肥发展得咋样。

没过两个月,比亚迪直接在合肥长丰县落地工厂,谈判到开工总共不到两个月。

你以为这是偶然?其实也是人脉+地方政策配合到位。

这背后还有合工大(合肥工业大学)做支撑。

汽车圈很多高管、创始人都在这儿泡过“图书馆”,我自己就有老同学毕业后在奇瑞做研发。

合工大早在1999年就玩电动车,行业里都知道它是“黄埔军校”。

你问我,安徽的最大底牌就是人+科研体系。

04 说到产业链,这事情可大。

去年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营收占全省汽车产业链总营收的48%。

电池、电机、材料、智能网联、销售、回收,每个环节都能在本地找到班子。

打个比方,“不出安徽,就能造一台新能源整车”的头衔不是随便吹的。

但我自己跑市场这么多年,心里一直有个结。

全产业链如果只是拼数量,附加值低怎么办?

你们可能不知道,雷克萨斯纯电动和电池研发总部落到了上海。

这事业内都在关注。

安徽虽然有蔚来、尊界搞高端,比亚迪、奇瑞做中端,但真正对“高附加值”车型的比例,还远远不够。

05 说到这里,最怕的就是“补贴依赖症”。

行业刚起步时,政策支持肯定要。

但补贴一退坡,有些中小企业直接就“蔫”了。

有业内的朋友说,今年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可能还要降甚至取消。

这种情况我见得多了。

靠补贴追产量,最后市场一翻脸,就是谁能“造血”谁活。

纪雪洪教授说过,新能源汽车下半场不只电动化,智能化才是真主赛道。

整车厂必须带着零部件协同创新,才能不被人拍死在沙滩上。

我是实打实见过小公司激进追量,政府一断补贴,员工工资半年发不出。

所以政策必须把重心放在营商环境和创新上,让龙头企业带着产业链往前冲。

06 最后再和你聊个大家都没太在意的小知识。

所谓安徽“登顶”,说白了跟统计口径调整密不可分。

以前比亚迪在安徽生产的车,产量都给算在广东头上。

今年统计改了,归入安徽,于是数据爆了。

这一点,政策和数据怎么配合,业内都是门清。

但硬实力还是要靠全产业链、人才和顶层布局。

你要问我,未来谁能坐稳“汽车第一省”,我说得大白话一点,看谁能把智能化和高端化真正落地。

跟着政策打短工只是表面,能升级产业链、让市场买单,才是本事。

合肥不是第一次赌博,但这次是有底牌,不是闭眼搏命。

搁这行里混久了,空头靠嘴,实干靠产品。

安徽能不能一直领跑,看它下半场怎么玩。

希望不是昙花一现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