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开保时捷的还得反过来为保时捷操心?这家以性能和利润著称的公司,第三季度一下子亏了差不多80亿人民币,利润更是雪崩一样,同比下降了百分之九十九。
这消息砸出来,整个德国汽车圈都安静了。奔驰那边也没好到哪儿去,搞出了个“自愿遣散计划”,听着挺体面,其实就是想让三万名员工自己走人。毕竟,上半年利润直接腰斩,跌了超过百分之五十,谁都感觉到了那股寒气。至于宝马和大众,基本也是一个剧本,利润哗哗地往下掉,大众更惨,利润跌了快四成。
几十年来,汽车工业就是德国的命根子,皇冠上最亮的那颗明珠。可现在,这颗明珠的光,肉眼可见地暗了下去。
其实这股寒气不是今年才有的。去年大众的工人们就已经闹起来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就是为了反对关厂。大众这个牌子,在德国本土建厂87年,从没关过一家。要不是真到了活不下去的坎上,谁愿意撕破这张脸。最后拉扯了9个月,工会还是妥协了,厂子可以不关,但到2030年前要裁掉三万五千人,现有员工的涨薪计划也得停两年。这和罢工开始时工人要求的加薪百分之七,简直是两个世界。
很多人把问题归结于俄乌局势,能源贵了,或者美国搞的关税壁垒。但这些都只是表象。德国汽车真正的问题,是十年前亲手埋下的。还记得2015年大众的“排放门”丑闻吗?那件事之后,整个欧洲都像是被点着了,一股脑地要淘汰燃油车,奔向电动化的未来。
方向是定下来了,德国车企也确实投了几千亿欧元进去搞研发、建生产线。可十年过去了,交出来的成绩单,实在是有点拿不出手。燃油车那边因为市场饱和,卖不动了,利润在下滑。电动车这边呢,技术没追上,成本又下不来,完全是在烧钱。两边同时失血,这才是最要命的。
这背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那帮大佬们,把锅甩给了官僚主义。这话听起来很虚,但放在欧盟这个“散装大家庭”里,却异常真实。搞电动车不是一个车企的事,充电桩要铺开吧?购车补贴要统一吧?这些都需要在整个欧洲层面推进。可欧盟内部,各个国家经济状况不一样,消费能力也不同,甚至对电动车的态度都天差地别。法国在2023年就取消了补贴,直接在欧盟内部引起了连锁反应。
更麻烦的是,德国和欧盟总想着自己搞一套完整的电池供应链,不能被亚洲“卡脖子”。想法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涉及到原材料、关键矿产,哪一样是能马上就变出来的?又要转型,又要独立,结果就是两头不着岸。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自己都承认,要在2035年完成电动化转型,百分之百不可能了。他们甚至开始掉头,呼吁能不能先搞搞混动技术,稳住就业再说。
如果没有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德国车企或许还能在自己的百年老店里,不紧不慢地调整姿态。转型失败了?没关系,慢慢来,反正利润还厚。但中国车的发展速度,没给他们这个“从容”的机会。
以前有利润撑着,德国工厂每小时62美元的人工成本也能忍。现在利润没了,再看葡萄牙那边20欧元的时薪,心态能不崩吗?位于波鸿的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夫博士说的一句话特别扎心:“德国的问题不只是成本,更在于那些将主导世界的新技术,我们已经落后了”。
德国汽车现在是进退两难,退,肯定是退不回燃油车的时代了,大势不可逆。进,前面却是不断下滑的收入和利润。苦日子,怕是真的要来了。
那么,你觉得德国汽车,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