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极星在中国还拥有55家门店,并计划在2024年将数量翻倍至120家,2025年突破180家。然而进入2025年,其门店数量断崖式下滑,至7月仅剩上海前滩一家,最终在10月彻底关闭。
这一收缩与最初的野心形成尖锐对比。
2019年,极星在北京侨福芳草地开设全球首家“极星空间”,以玻璃幕墙与北欧极简设计吸引高端消费者,试图复制特斯拉的直营模式。但如今,这些展厅多数已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空置的场地和未拆除的隔离栏。商场物业人员透露,极星门店“平时基本没顾客进去”,与相邻的理想、腾势门店形成鲜明对比。
极星官方将闭店解释为“战略性调整”,转向线上销售模式。但消费者发现,其在线购车系统已关闭,试驾需电话预约,线下仅保留少数服务中心。对于售价30万以上的高端车型,缺乏实体体验的场景能否支撑销售?业内专家直言:“在高端电动车领域,实体门店提供的体验、试驾及售后服务仍是消费者决策的关键环节。”
极星在全球与中国市场的表现堪称“冰火两重天”。
2025年前三季度,极星全球零售销量达44,482辆,同比增长36%;但同期在中国市场仅售出79辆车,其中4月、5月连续零销售,8月仅售出5辆。
2021年至2023年,其在华销量从2,048辆跌至1,100辆,2024年略回升至1,726辆,但2025年直接坠入谷底。与此相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渗透率已突破50%,比亚迪单月销量超20万辆,极星的成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生产基地虽仍设在中国,但全面转向出口导向,宁波工厂生产的Polestar 4主要销往海外。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极星在中国更像一个代工厂,而非品牌运营者。”
极星的财务数据揭示更深的危机。
2025年上半年,极星营收14.23亿美元,同比增长56.5%,但净亏损高达11.93亿美元,同比扩大119.4%,毛利率低至-49.4%。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极星亏损约27万元人民币。
长期来看,极星4年半累计亏损59.68亿美元(约425亿元人民币),截至2025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高达217%,处于资不抵债状态。资本市场同样用脚投票:其股价从2022年上市时的12.98美元跌至0.87美元,市值蒸发超90%,一度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
为维持运营,极星依赖母公司输血。
2024年初沃尔沃宣布停止资金支持,并将持股降至16%;2025年6月,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注资2亿美元,但据极星CFO透露,公司每月现金消耗达1-2亿美元,这笔资金仅是杯水车薪。
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溃败,根源在于品牌定位的持续摇摆。2018年,极星1以145万元高价切入超跑市场,限量500辆;2020年推出的极星2骤降至29.8万元,试图走量;2023年极星3又涨至70万元级别,极星4再次退回30万元区间。这种价格策略使消费者难以建立清晰认知。一位分析师调侃:“蔚来坚守30-50万区间,零跑专注性价比,而极星在豪华与大众之间反复横跳,自己都不知道要卖给谁。”
管理层的频繁变动加剧了混乱。
极星中国区8年内更换7位CEO,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瑞典总部。中国团队需等待总部决策,六七小时的时差导致市场反应滞后。2023年极星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试图通过Flyme Auto系统本土化破局,但合作仅一年半便终止。
产品力短板同样明显。极星车型在操控和底盘调校上获好评,但智能化体验落后:车机系统卡顿,辅助驾驶功能不及本土新势力,甚至手机互联仅支持魅族机型。在智能化定生死的中国市场,这些缺陷成为致命伤。
关闭中国门店后,极星将资源倾注于欧洲市场。其全球销量75%依赖欧洲,计划在韩国生产Polestar 4以规避关税,并将Polestar 7产线移至斯洛伐克。同时,极星在国内开启“甩卖”模式:Polestar 4现车价格较指导价近乎腰折,售后维修委派至沃尔沃授权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