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知道吗?我刚刚站在展厅门口,看着那一排新能源车,一辆车的里程数突然让我觉得挺有趣——北京奔驰CLA 300 L,配了个89kWh大电池,标称续航866公里。这数字,听着挺牛,但我心里老有个疑问:这续航,到底能落到实车上吗?毕竟,工信部公布的续航标准,那是理想状态,实际开起来,没那么简单。
我试着用生活比喻:就像你用厨师的刀切肉,刀多刃儿锋利,切割速度快,但实际切肉时,肉的厚度、手法、环境都影响切割的效率。续航也是这道理——数据背后,有多少驾驶惯、路况和车载负荷在影响?我每次出门,都试着开得不要太超速,避免急刹车,但在高速上偶尔飙个120,也算正常吧。本来以为电池容量大续航就一定高,结果你看问界M7,它97.644kWh的电池,标称能跑700多公里(估算而非官方),实际操作中,估计能落到660,也许还要打折。
这让我思考,续航差别,真就是快与不快的区别吗?你试过身边那些续航党吗?有时候我觉得,续航差一点,心里就得时时警惕:我还剩多少电?怎么安排充电站?你们会不会和我一样,开有限的路程就开始焦虑?尤其是长途,没电了那一瞬间的尴尬——就像手机快没电时的烦躁。
再说对比,我现场问了个朋友,他开着比亚迪秦Pro EV:你觉得你那个续航,实际能跑几百公里?他说:每次我算,平时开车,跑个200-300,这样还不错。问题来了:电池容量100千瓦时以内的车,续航大体在400到600公里之间,估算(体感/有限样本)。这差距在哪?供应链上我偷偷猜:电池制造成本几年前还在挺,也就是说,现在的续航算起来,成本其实挺高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电池成本的表——80kWh的电池,成本在15000到20000块左右(不算手续费,加工费的话,差不多可能还得涨个10%)。按理说,电池容量越大,制造成本越高,那么标称续航达到700多公里的车型,价格压力也就大了。毕竟,电池卖得贵,车价就高,市场上的价格战会变得更复杂。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那辆凯迪拉克的电池,是否也是同样的工艺?还是在用不同的供应链做差异化?(这段先按下不表)很多时候,车企即使用同样的电池,调校也会不同,续航表现会差别一大截——你以为,电池就像饼干箱,同样的容量,做出的甜味也不一样。
但有个让我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捷途G700还在卖?你不觉得116公里的续航,有点像过时的油车了?你看,油车的油耗低还是高,差距不太大(估算:百公里油耗7.95升,折合燃料成本大概5块/升,跑100公里油钱50块)——但电车呢?如果只跑116公里,之后的充电等待让人崩溃。这不就像是买了一只迷你电池的手机,随身带着用完就得找充电宝。
我怎么得出这个感觉?基本是用生活中的感官:性能再好,续航再长,充电的便利度才是真硬指标。问界M7的增程版,纯电续航也就四五百公里(估算165+242大约也就407公里),还得靠油箱补充。你说,未来的趋势会往哪个走?我觉得,一方面新能源车还是要拼电池,但另一方面,充电基础设施才是硬仗。
这一堆信息,让我忍不住想:到底,车企是怎么平衡成本和续航的?每次我看厂方的宣传,660公里续航,我都在想:能跑到这里的,除了电池技术,还要考虑车型的空气阻力、轮胎阻力,甚至车重变化。增加电池容量可能会重拿十几二十公斤,跑150公里的油耗可能就会变得更高一点。
对了,刚才还想到,听说有人说:电池那么大,车不就很重?那倒是没错,但具体重量的增加,相比燃油车的油箱还要复杂得多。因为,一块电池重在600公斤?这和载重货车差不多了。你想想,一个钱在车里跑,电池越大,车身结构得越结实,否则面几次压弯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点还真没细想过)
继续往深里想吧——实际上,车企研发投入在导入新技术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供应链像个夹心饼干,每层都得把控,电池供应商的选择,关系到续航里程的稳定性这事,挺敏感的。走量多了,价格能稍微降点,但技术稳定性才是第一要素。否则你试试,车主们的信心就会打折。
我还记得,路边修理工对我说:你看,现在的电池,寿命都在300-500充放电周期,算下来,大概三年四年就得换了。这也让我意识到,续航大电池不都是万能的,车的耐久性也是个大问题。
说到这我突然感觉:未来是不是会出现一种快充+大电池的模式?还是,能量密度提升,才能真正拉开差距?但我也在猜测,也许某天,新的材料出现,像萌新一样,直接让电池变得更轻更能扛。
(这段先按下不表)如果未来能提高能量密度,或许续航这个天花板还能再涨点。但问题在于,提升能量密度成本和安全性也是个难题。哪怕是我,觉得现在的技术已经挺先进了,可还是觉得安全才是硬指标,别哪天爆炸了,赚钱都白搭。
就像那个说开新能源车多麻烦的朋友,他其实挺矛盾:一方面嫌充电麻烦,另一方面又喜欢环保。安全和便利,永远像两个极端场上的对手。你愿意吃安全的药,还是喜欢快点儿的感觉?这是我个人的小猜测。
开到这儿,我都想多问一句:你觉得,下一次厂商真正拉开差距,靠的会是什么?续航?快充?还是——或者技术上的新突破?
对,差不多也就讲到这里。你发现没,虽说续航数字吊人胃口,但真正的关键,还是那一个惊喜的小细节:比如车座的包裹感,或者充电口的设计,反而更能影响日常。
……
所以,我在想:你我都在用车的细节中,慢慢惯,续航或许不会再是唯一指标了。你会不会也突然意识到,车子带给你的,不只是公里数,还有那一点点生活的温度?
我等着看,你有没有那些绣花细节,让你觉得这个车,除了续航,还更贴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