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吹过停车场,一排崭新的展车在冷白灯光下,像没睡醒的“未来人”集体等待检阅。保安困在值班室刷着短视频,远处传来快递车引擎不合时宜的轰鸣。比起现场,这份本周车市新闻更像是一宗复杂案卷——证据密密麻麻,线索横流,却鲜有“真凶”正面登场。信号灯一闪一闪,谁也不知道今年剩下的路,是热闹还是冷清。
我确实有点好奇:如果你是一家国产车企销售主管,刚刚经历了国庆前后的“涨停”与“跌停”,面对10月新上的几款产品、还有堆积如山的数据曲线,“下一步”是焦虑,还是松口气?车市这场赛局,到底是大家比谁熬得住,还是谁能先翻新玩法?
摊开现状,2025年10月1到26日,全国乘用车批发187.1万辆,比去年同期降1%,比上月同期降5%。零售161.3万辆,比去年降7%,比上月降4%。看起来有点“稳”,实则有点凉,尤其是新能源:今年以来累计批发同比增29%,但当月零售增速归零甚至有回落。表面一片琢磨不透的“鸥派和平”,实际各方手里的“砍刀”都藏在长袖里。
专业视角往前推,最先值得咀嚼的,是这份行业节拍:
- 节假日影响,购车需求加班不加价,还被出游反向吸走一部分。平常心看,10月零售走弱,这是每年“金九银十”里的不成文“潜规则”。
- 9月由于“以旧换新”政策和厂家季度冲刺把零售拉爆了一次,10月自然收缩。政策红利总有滞后,谁贪快谁吃顿饱,剩下的就只能收拾残局。
- 新能源的渗透率已经过半,但增长速度下来了,只靠政策抢跑,需求不一定总跟得上。电池、钢铁这些上游行业最近比整车还赚钱,传达一个信号:卷来卷去,最后卷出上游“螃蟹”,车企做了“奉献者”——获利没想象那么好。
- 出口这条路贴着“盲盒”:自主品牌的插混与燃油车型一齐外冲,俄罗斯、阿联酋、墨西哥成为热门目的地。谁家能抢到新兴市场就多活两年,谁只守本土,只能陪库存枕着夜班灯。
观点亮明时,不得不承认,这场车市里只有两类玩家:一类忙着“反内卷”,一类忙着“政策套利”。头部车企拼价格管控,维护资金链——可惜从报表看,这种“慈善家”工作,亏损面在扩,盈利只剩要求书写“敬业署名”。剩下的,就是各种上市新车扎堆,比谁能用堆料、补贴和续航数字拍出新高潮,谁能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感觉划算”就算赢了半局。
外行看热闹,内行拆逻辑。比如本周新车:
- 埃尚A100C低到3.98万,续航220公里,显然主打下沉市场和“摩托车换汽车”受众——但最后消费者掏钱,可能是为了避雨而不是激情。
- 凯翼炫界、深蓝S05纯电、各路SUV价格差得离谱,从几万到几十万,配置像年货清单堆料。这不是技术升级,是审美和补贴联合出题:谁把“堆参数”讲成段子,谁就能卖得动。
- 比亚迪、长安、长城等国产头部团战,插混新款一轮轮上,一边卷价格,一边卷营销。怀挡设计能玩出多少新花样?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车企今年在做“量”功夫,不做“质”变革,堆的不是创新,是求存。
把新闻啃到底,有几个冷门角度:今年汽车行业利润率只有4.5%,还被下游工业企业“吊打”。比亚迪在日本卖到了200万日元起价,大致人民币不到10万。北汽蓝谷、广汽集团净利润几个“负数”,江铃利润收缩九成,赛力斯派发红利——你说这像不像法医解剖病例:每个组织都能找到“出血点”,却没人能准确算清后续康复值。
至于政策,“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千万份,新能源汽车占比超57%。这是治标不治本的“速效止痛药”:能拉动一波销量,但并不能直接诞生下一个行业领军。再看一些地方暂停老旧货车补贴,像是把“药”收起来,提醒大家顺势而为,而不是一味“猛药加量”。
宏观经济上,GDP同比增长5.2%,工业增加值涨6.5%,这些数据对行业是正面刺激。但说个冷笑话:你以为经济景气线和车市行情是双胞胎,实际上他们关系最多是“邻居打招呼”。真实的“车市脾气”还得看补贴/出口/消费心理这三只小妖怪谁领风骚。
行业信息更是玄之又玄,宁德时代第三季度净利润185.49亿元,同比增41.21%。国轩高科Q3净利润暴增1434%,但三季度只赚了21.67亿元。电池厂商抢利润,车企打价格战,就像案发现场死者身边堆满“棉花糖”——你永远搞不清主谋是“卷”,还是“运气”。
海外市场也不消停,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因芯片供应中断停产,俄罗斯车企缩短工作制,就像破案时突然接到邻国警署“协查函”,比谁命硬,不比谁有好消息。韩国要强制误踩油门防护,通用弃用CarPlay/Android Auto,特斯拉FSD系统连摄像头都能自动“擦鼻涕”,进化得像是把人类驾驶习惯“拉去开机”。
说到底,今年车市只有一个真相:你会怀疑所有“好消息”,也得假装相信所有“坏消息”。就像调查现场,证据无所不在,但你得时刻提醒自己:数据不会撒谎,但情绪会。
最后,提个专业却很现实的问题留给各位。中国车企今年频频在海外高歌猛进,头部企业赔本赚吆喝,二三线拼政策和堆量,电池企业反而笑在最后。车企的未来,应该用出口规模拼胜负,还是用利润率决定生死?反内卷的底线,会不会把整车企业逼成“冤大头”,让行业到了拐点只能靠“上游”救命?
每一辆新上市的汽车,都是一份活着的案卷。如果你有答案,记得在夜里悄悄写下来。我会持续关注,每一处你没当回事的“证据”。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