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

你的智能汽车方向盘下,隐藏着未来的军事潜力?没错,从无人驾驶、AI算力到先进能源、高端制造,当今汽车工业的尖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国防需求深度融合。

这不仅仅是造出更复杂的车辆,更是构建能快速响应、高度智能的未来作战平台的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庞大的汽车产业体系,其战略意义远超你的想象。它既是民生支柱,也是不容小觑的工业储备力量。

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有驾

车轮与炮火,一段不为人知的紧密关系

就拿大家熟悉的三菱和本田来说吧,虽然都是响当当的汽车品牌,但近年来的路子完全不一样。本田还在认真造车,调整策略。可三菱呢,汽车业务在集团里几乎被边缘化了,根本不是挣钱的主力。

这可不是三菱不愿在汽车市场多赚点,而是因为人家的“主业”太庞大了。三菱能造的东西,远超你对一个“汽车公司”的想象。想想看,造汽车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一开始真有点像个“副业”。

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有驾

追根溯源,这两个日本巨头都发家于重工业领域。这种造汽车的跟造武器的“只隔一层纸”的现象,背后是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历史传承。

说到三菱的重工底子,那得追溯到日本明治维新时候,靠造船起家。他们真刀真枪地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战列舰“武藏号”。二战,三菱和本田都深度参与军工,零式战机、97式坦克都有它们出的一份力。

战后,三菱可没退出这个圈子,到现在还是日本政府军备采购的头号伙伴。从坦克到战机,再到驱逐舰,他们什么都造。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主力战机,从授权生产的F-15J到国产的F-2A,基本都是三菱的作品。未来甚至可能组装F-35。

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有驾

本田现在名气主要在汽车,但在二战也给“隼”式战机提供零件。虽然战后没像三菱那样继续钻研军工,但他们在发动机和交通工具上的技术积累是实打实的,真要到了关键时候,转化成军事用途的潜力巨大。

这种“平时造民品,战时能打仗”的路子,在日本重工企业里太普遍了。你想想造摩托车的川崎,它还造运输机、侦察机、巡逻机,连驱逐舰的燃气轮机也是它家的。

还有造斯巴鲁汽车的富士重工,其实是负责组装武装直升机和“日版阿帕奇”的。所以别只看到他们的汽车、摩托车,那下面藏着的可是硬核的军工底色。

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有驾

制造大国,中国车企的“潜能”

这种造汽车的跟造武器的“只隔一层纸”的现象,仅仅是日本的特色吗?当然不是。放眼全球,军用和民用工业技术本来就经常互相转化。

二战时美国的福特汽车,一个纯民用企业,战时都能把汽车厂变成轰炸机制造基地,一个月产几百架B-24。平时讲分工,战时就是国家工业总动员。

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有驾

再把目光转回中国,这个全球公认的制造大国,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也早就建成了庞大的生产体系。2023年我们汽车产量突破3500万辆,连续多年世界第一。这背后是中国车企实打实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

特别是中国那些老牌车企,很多都有深厚的军工背景。比如长安汽车,它母公司就是兵器工业集团。追溯起来,前身更是洋务运动那会儿的上海洋炮局,根正苗红的“武器专家”。

和日本同行类似,不少中国车企也一直做着军工生意。像北汽,不光造城市SUV,解放军的“勇士”军用越野车就出自他们。

东风更是,除了民用大卡车,国庆阅兵上威风凛凛的“猛士”高机动装甲车,也是他们的代表作。这“猛士”可不是花架子,高寒高原沙漠啥地形都能跑。

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有驾

不止造车,技术融合催生新能力

其实,中国汽车工业参与军品生产的历史更早。抗战时期,1938年在重庆,第一辆军用卡车“中国一号”就诞生了,是兵工署的工厂造的,成了抗战运输线上的大功臣。

新中国成立后,一汽给部队造过“解放”卡车、高射机枪车,“红旗”也当过指挥车,最近还和军方一起搞出了新型战略投送车。东风汽车建立之初,就是为了打破西方封锁,服务国防。

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有驾

汽车生产和军工制造在对安全性、可靠性、精密程度和材料的要求上,有着天然的共通点。在这些高标准下摸爬滚打,中国车企不仅练就了过硬的“军工品质”,还掌握了不少绝活。

比如金属3D打印,歼20上有,一些高端汽车制造也用到了。这说明很多尖端技术,本来就不是某个行业独有的。

随着技术发展,这种交集越来越深。造智能汽车的小鹏,它的L3级自动驾驶技术,想想看,如果用在军车上,能多大程度上减轻驾驶员的负担?北汽新能源搞的无人驾驶车队,能在高原跑长距离编队,这可是全球首次野外多车无人编队啊。

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有驾

更进一步,北京新能源汽车甚至基于无人驾驶技术搞出了个“无人战车”的概念验证车,能自己规划路线,避开障碍,在复杂地形执行任务。这已经不只是造车了,这是在制造未来的作战平台。

这就是所谓的“军民融合”,目的就是打破军工和民用之间的墙,让技术、人才、资源双向流动。就像战斗机飞行员的“救命稻草”——弹射座椅,据说灵感就来自汽车安全气囊。

还有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方向,它效率高、续航长、噪音低、隐蔽性好,军事上的应用前景广阔。上汽就在这块儿投入很大。吉利搞的“智慧工厂”,高度自动化、信息化,这种灵活、智能的生产模式,对军工生产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有驾

不容小觑,工业产能就是国家力量

中国庞大的工业产能,放到人类历史上看,说是“空前”也不为过。一旦国家需要,这种能力转化为武器装备和其他军需物资的速度和规模,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国家,虽然嘴上说着要遏制中国发展,但在考虑直接军事冲突时,却始终保持着一份谨慎。毕竟,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工业能力,而中国在这方面,手里握着一张巨大的牌。工业实力,正是衡量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核心指标。

战事一旦发生,三菱本田能造战机坦克,咱们的车企能造什么?-有驾

从传统的车辆,到智能化无人系统,从基础材料到尖端能源,汽车工业与国防事业的交织日益紧密。这条融合之路,正在深刻重塑国家力量的内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