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比亚迪接连被推上风口浪尖。
先是股价突然跌停,与俄罗斯卢布暴跌、石油市场动荡扯上关系,让股民直呼“看不懂”;接着又被曝出“挡位设计反人类”的争议,R挡在D挡前的设计被网友吐槽“违背常识”,逼得比亚迪官方紧急辟谣,痛斥“黑公关”恶意带节奏;更有人翻出2018年的“广告门”旧账,当年李娟冒用比亚迪名义签下11亿元合同,牵扯出供应商纠纷的“罗生门”。
这一连串事件,加上网传“比亚迪资产管理员G级”的神秘内部级别讨论,让吃瓜群众忍不住嘀咕:这家新能源巨头,到底是树大招风,还是真藏着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说实话,作为一个看着比亚迪从电池小厂一步步逆袭成国产新能源标杆的老百姓,我的心情挺复杂。
一方面,比亚迪的技术实力和产业链布局确实让人骄傲,刀片电池、DM - i混动这些硬核创新,实打实让中国车在国际市场挺直了腰板。
但另一方面,这接二连三的负面舆情,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比如挡位设计风波,乍看是个技术问题,但比亚迪的回应却让人心里打鼓——官方声明里只强调“符合国家标准”,却避谈用户体验的合理性。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恒大,也是从一个小问题开始,后来演变成信任崩盘。
再比如股价暴跌,虽然直接诱因是国际市场波动,但比亚迪至今没给出清晰的业务风险预警,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态度,像极了某些暴雷前的房企。
更值得警惕的是,比亚迪的“大厂病”似乎有苗头。
从“广告门”牵扯出的内部管理漏洞,到如今网传的“G级管理员”这类模糊的职级体系,都让人担心:快速扩张的背后,是不是管理体系没跟上?
要知道,当年恒大就是被疯狂扩张和内部失控拖垮的。
比亚迪的困境,其实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個缩影。
我们当然希望国产品牌能越走越远,但越是风口上的企业,越要经得起“较真”。
老百姓不怕企业犯错,怕的是藏着掖着、欲盖弥彰。
就像网友说:“真金不怕火炼,但要是镀金的天天会露馅。”
各位老铁,你们怎么看?
是觉得比亚迪被 “黑”惨了, 还是觉得该给它敲敲警钟?
欢迎评论区唠唠!
如果觉得我说得在理, 别忘了点个赞, 转发给身边关注比亚迪 的朋友,一起探讨中国制造 的明天该怎么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