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比亚迪这次把 “概念车落地” 玩成了 “闪电战”——153 天,从发布会亮概念到实车进店,比之前宋 L 近 8 个月的预热周期快了 5 倍!网友拍的实车图刷爆朋友圈:“对开门气场直逼劳斯莱斯,还以为要卖百万,结果定价 40 万?”
5.3 米车长、云辇底盘、激光雷达全系标配,再搭个能让二胎家庭 “不吵架” 的大 6 座,这配置看着像 “豪华市场卷王” 驾到。但争议也跟着来:正常量产要 200 天,比亚迪压缩近 50 天,是真 “开窍” 搞技术突破,还是急着抢市场埋隐患?这台车,到底敢不敢买?
网友的热情和行业的质疑简直冰火两重天。多位车主晒出实车视频:“90% 还原概念车,对开门一打开,小区保安都立正敬礼,以为是百万级豪车,得知 40 万直接惊掉下巴”,还有人实测 6 座空间 “第三排坐 1 米 8 壮汉不顶腿,放倒后能铺充气床垫”。
但一位曾在合资车企工作的工程师泼了冷水,“正常新车要过 3 轮极端环境测试,至少 200 天周期,压缩近 50 天很可能砍了路试环节”。不过深汕工厂的产能数据给出了反转 —— 这里 1740 台机器人实现 87% 自动化率,58 秒就能下线一台白车身,还能 6 平台 10 车型共线生产。说白了,不是偷工减料,是比亚迪把刀片电池、云辇这些成熟技术做成了 “模块化积木”,拼搭效率自然飙升。
车主的反馈更真实,“开着云辇 C 过小区减速带,娃手里的奶瓶都没洒,比老款唐稳太多”,但转头补刀 “高速超 110km/h,胎噪能盖过音响,像带了个移动低音炮”,这恰恰印证了 “快速量产在细节品控上仍有瑕疵”。
先说全系标配的 “天神之眼” 激光雷达,有人夸它是 “救命神器”:“小区门口盲区窜出自行车,车直接急刹,不然就得赔医药费”。但暴雨天的 “翻车现场” 也不少 —— 多位车主吐槽 “雨帘被当成障碍物,频繁急刹差点被追尾”,业内专家直言这是行业通病:激光雷达遇到密集雨雪会 “失明”,算法还在 “实习期”。
云辇系统的两面性更明显。通俗讲它就是 “会预判路况的悬架”:摄像头扫到坑洼,能提前调整阻尼硬度,有农村车主说 “烂路滤震比理想 L9 还柔,老人不晕车”。但槽点也突出,有车主反映 “空气悬架气泵工作时会有响声”,极端工况下还可能触发过热保护。
至于 3 万选装包值不值?车主们算得门清:“常跑高速选顶配,NOA 能解放手脚;纯市区代步选中配,省下的钱够充 5 年电”。毕竟豪华不是堆配置,好用才是硬道理。
选车哪有绝对的 “对与错”?有人为 6 座的全家舒适忍了胎噪,有人因云辇的稳放弃了 BBA 的标。你会为 “抢鲜的黑科技” 买单,还是等 “磨透细节的成熟款”?评论区说说,看看谁和你的选车逻辑同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