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真低,我刚刚在路边等红灯,突然一辆M7从我对面驶过,那啥,闪着LED大灯的车头,像极了问界家族的招牌。说实话,老同事还笑,说:这ZE的细节做得真不错,连门把手都能变成半隐藏的。我心想,设计师是不是偷偷在家装了个隐形门把手模板?不过你说这车,靠着这么一两点细节就能吸引一堆年轻家庭,真是够拼的。
我记得去年那批M7交付刚破20万台线,而目前预售不到一个月,订单就直接突破3万,那增长速度,估算只用大半年就能翻一翻。你说,这么火的车,后续维修和配件供应会不会跟不上?我曾跟一个售后维修的师傅聊过,他说:别说,配件都得提前备点,因为需求爆炸太快。但我也在想,供应链这事,比例得扯得太大,毕竟这玩意儿就像工厂里做大块的蛋糕,待会儿能不能切得过来,也是个关键。
咱们再看技术,这次问界M7标配华为乾崑ADS4辅助系统,感觉像给车装了个护身符。我试了下,换个角度,千军万马中突然识别出害怕的小孩,太厉害了——不过我心里在想:这技术真能靠谱用几年,看你们折腾到哪天。
刚才翻了下笔记,我记得有一次看到广告里宣传主驾零重力座椅,其实我一直不太理解,怎么会零重力。后来讲师那节课,讲到太空舱减压,用的都是相似原理。用生活比喻嘛,像坐在弹簧床上——这个座椅也许能缓解长途疲劳,但尤其要看,坐到坐满时,空间会不会变得粉碎?说不定这个零重力标题,是广告坑位哈。
这车用料确实挺大方,16.1英寸的3K屏幕,看着不算大,也不算小。实际操作中,指尖滑动的流畅度,估算比上代提升了1.5倍左右(体感/样本少),反应快得令人忍不住摸索。不知道读者你有没有这感觉 —— 车里一切都变得像个智能平板,用到惯了,忽然回想起小时候,怎么会觉得打车导航那么复杂。
说到操控面,有点惊喜,感觉车身比起起点同级,稳得多,又不失灵活。有人说过:油门一踩,车像挂了翅膀。其实我觉得,主要是底盘比旧款更扎实,反应比想象中敏捷。你会不会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追求高科技,其实只是为了盖住车厂那些硬伤。像这次,帮补仪表盘没翻新,这点我倒挺满意——不用太复杂,简洁才是王道。
你们觉得,同价位里,问界这个大动作,是不是意味着行业的下半场要变天了?还是说,这只是那点粉丝效应?我觉得,短期内,问界能靠这个点吸引注意,但想持续爆发,研发的钱和供应能力,才是硬核。那些看似炫技的激光视觉识别系统,说白了就是把普通的摄像头升级一下,不是每次都能福到。举个比喻吧,就像厨师用豪华食材,入口不好吃也不行。
我还在思考,为什么他们一定要补齐后排娱乐屏和冷暖箱?我猜,主要是猎杀家用市场,没错吧?毕竟,很多朋友都嫌座位里面太单调,进车门就喜欢一股自己家的感觉。设计师在考虑这些之后,又要注意成本控制。毕竟,大家都知道,超精细的做工和价格之间,平衡就像走钢丝。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一个更烦的:明明那么多技术和配置堆进去,实际用起来,车内的存储空间是不是太紧凑了点?我试过放个随身包,空间就紧张得很。大容量的冷暖箱,挺像为了应景而加的装饰品。那我是不是太苛刻?车如果每次加个小东西都要打包整理,累不死自己才怪。
会不会有人觉得,我对新车总爱挑刺?可能吧,毕竟,我就是喜欢看车里的真章——不是说为了拆台,而是希望它不要光靠外壳漂亮。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谁知道,这种快节奏的销售背后,究竟有没有隐性裂痕?这个问题,看得我心里奇怪,总觉得,市场火爆背后,供应链和客服压力很大。
你们有没有想过,未来换车的标准,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多元?我搞不好带个孩子,要的不只是新鲜,还看太多细节。毕竟,买车就像买房,是一种投资——花的多点,未来用得顺心。或许,下一次我应该问问客服:这车的百公里成本大概是多少?按照我心算,油耗在8L左右(估算为7元/升),算下来百公里油钱约56元,再加上维护,可能总共在70元左右(体感/估算)。这合理吗?还是我想多了。
有人跟我说:你看那车灯,像个笑脸。我啧啧,感觉好像这个系列,真有点把人逗笑的感觉。车内的氛围灯,不好意思,我一点都没细琢磨过,惯性的只关注能不能开个大空调。这不,刚才朋友随口说:我瞧着这车,真像个家庭的温暖港湾。我笑,心想,温暖的港湾,靠得是哪块心。讲到这里,还剩下几个问题:随着成本提升,像激光视觉这种新奇黑科技,还能持续走多远?会不会,比如说,问界把这玩意用来抢眼球,最后其实只是个噱头?
坐在车里,轻轻按下扶手按钮,发现那个真皮包裹做工真挺细腻。不过我心想,真皮用得越多,要付出的维护成本是不是越高?之前听一个朋友说,自己换了几次座椅套,倒不是嫌贵,而是觉得老了就想少折腾。这也看出,车的耐用性不光在硬件,还在使用的心情。
……谁说买车不如买房?像我这样的小细节,才是决定你会不会每天都喜欢开它的关键点。下一次遇到朋友,能不能聊到:你觉得,这车里哪个细节最打动你?我真希望有人能告诉我——你最舍不得的那个小细节,是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