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半,城市的噪音早已退去,偌大的地下停车库只剩下头顶几盏孤独的LED灯。不远处,一台还带着临牌的小鹏X9停在一角,银灰色的车身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着微光。冷气里混着电池的味道,一位身穿黑色工装的师傅蹲在车尾,用手电筒照着后轮下那枚不显眼的银色铭牌。他喃喃念叨着参数:“1.5T增程器,210千瓦后驱电机,这电池……63.3度磷酸铁锂大电池。就这,还不如直接上纯电?”他抬头咧嘴一笑,只是没笑出声,那笑里,有几分行业人的无奈。
假如你是车主,会怎么选?是信奉“无增程不远行”,还是为多一个“油箱”而心有不甘?看着这“既像电车又像油车”的东西,会不会一边琢磨能不能进路权,另一边又担心充电排队会不会堵到天亮?
言归正传,小鹏汽车今年提前发布了首次涉足“大电池增程”领域的消息——这在此前专精纯电、常把“纯电信仰”挂嘴边的小鹏身上,并不多见。根据工信部新车申报清单,首发增程车型分别是小鹏X9和G7增程版。
核心参数一览,X9增程版用上东安动力的1.5T增程器,峰值功率110kW,驱动电机210kW,63.3kWh的磷酸铁锂电池。G7增程版区别不大,动力总成基本如出一辙,只是电池容量略小,来到了55.8kWh ——也算是大肚能装了。难怪不加装点后备箱,都快塞不下这副身板了。
续航如何?X9在WLTC标准下纯电跑345公里,CLTC下能到450公里,G7则是325公里/430公里。在测续航这游戏里,WLTC和CLTC就像考试的“平时分”和“开卷给分”,大家心里有数。无论哪种算法,大电池确实给足了里子,至于面子,就是那句老话:你想开“真增程”还是“伪电动车”?
有意思的是,这两台车都用了“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通体800V高压平台,5C超充电池,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这些名字听起来比法医实验室的专业术语还玄乎。在行内,这些技术意味着超快充电和低能耗,但你问我市区那点停车场里用不用得上,还得画个问号。
从专业层面来看,大电池+增程并不新鲜。早在理想、问界、华为等玩家都玩得风生水起时,小鹏坚守纯电火线,如今也知趣地补了增程这一课。大电池意味着更长的纯电续航,增程器负责兜底解决里程焦虑——理论上兼得鱼与熊掌。但电池这么大,NVH表现(也就是车辆的噪声、震动与舒适性)要怎么处理、整体能耗还能不能低下来、快充桩的普及能否跟上,这些全是摆在面前的“证据链”,一点都唬不得人。
有媒体曾调侃过,喊着“增程技术没未来”的车企,最后都成了自己的“前任”。小鹏这转身,看似现实,其实是“理想主义者的背叛”——只不过在车企里,背叛一点理念,或许是通往市占率的必修课。有些人管这叫“理性务实”,有些人说是“跟风割韭菜”。我倒觉得,都别太过敏感。数据不会说谎,但数据之外,还有无数复杂的选项:用户真的这么纠结是烧油、还是烧电吗?还是只要不下电梯就能开回老家?
假如让我做点“推理复盘”,这些大电池增程车,优劣一目了然。优点嘛:一定程度解决了现阶段三四线城市补能配套滞后,纯电里程长、用起来“不被桩支配”;增程器只在你没电时才露脸,堪比幕后英雄。但反过来,电池加大,成本上升,车重变高,能耗成绩反倒有可能倒退一步;后期二手车残值如何、融合方案的长期稳定性,不是谁一句“鲲鹏”就能抹平心结。
做惯了证据分析,我很难只从口号看“风口”,脑子里总冒出点顺口溜——现在的电动车越来越能跑,越来越重,越来越像油车;油车越来越配电,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像电池车。用户选车,就像我们做案情剥洋葱,扒一层是需求,扒到最后,搞不好连底裤都扒出来,发现自己就想图个省心。
有时候同行打趣,车厂一换技术方向,比法医抢换解剖刀还快。昨天拉踩增程纯电,今天全家齐上大电池。也难怪,做企业和办案子一样,有时候有了新线索,不抓住点机会试盘,也难有真相。但也别盼望增程下世就治好里程焦虑,毕竟,心理焦虑这活,只有真正抛开技术信仰、正对自己的钱包,才能治得好。
写到这里,凌晨的停车场还剩几台没充满的小鹏在呼吸。增程、大电池、超快充,噱头越做越大,问题也越藏越深。电车油车,到底哪条“科技之路”才算正途?大电池和小油箱共存的日子,是过渡,还是终极形态?这才是真正值得拆解的现场。
假如给你一台这样的大电池增程车,在钱包、充电桩、续航之间,你会怎么选?证据总会浮出水面,那些理想主义和现实博弈的“真相”,还是得留给用户自己解剖。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