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国标正式发布,友商尚未达标,华为已设安全底线

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50厘米见方的褐色纸箱,竟然成了检验各大车企智能驾驶技术水平的“试金石”,甚至可以说是一道“分水岭”。

这事儿的起因,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一份名为《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的征求意见稿。

L2国标正式发布,友商尚未达标,华为已设安全底线-有驾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咱们老百姓可以简单理解为,国家要给现在市面上越来越普遍的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定一个强制性的安全“国考”标准了。

以前各家车企怎么宣传自家的智驾多厉害,那是各说各话,现在不行了,得按照国家的统一卷子来考,考不过的,以后新车就别想上市卖了。

这份“国考卷”一出来,立刻在行业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让很多车企头疼的,就是关于这个50厘米纸箱的测试项目。

具体要求是这样的:测试车辆必须在距离车道中央这个静止的褐色纸箱至少200米远的地方,就能有效识别,并且在撞上它之前,必须完成减速刹停或者主动转向避让。

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却一下子难倒了一大片英雄汉。

根据一些机构和媒体进行的摸底测试,结果令人惊讶:除了搭载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的问界、智界等车型能够稳定、可靠地通过这项测试外,其他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包括一直以智能驾驶为傲的特斯拉,以及国内的一些头部新势力品牌,在面对这个小小的纸箱时,表现都差强人意,尤其是那些主要依赖摄像头作为主要传感器的“纯视觉”方案车型,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一个纸箱子而已,有那么难吗?

我们人开车,别说200米,再远点也能看见路上有这么个东西,为什么这些号称比人还聪明的智能汽车反而“看不见”了呢?

L2国标正式发布,友商尚未达标,华为已设安全底线-有驾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稍微深入一点,看看不同技术路线的区别。

现在市面上的智能驾驶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派别。

一派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派”,他们认为,人就是靠两只眼睛开车的,所以汽车也应该通过摄像头来感知世界,再配上一个极其强大的算法大脑进行分析判断。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而且通过数据学习,理论上可以不断进化。

但它的缺点也和人眼类似,比如在光线不足、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下,感知能力会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它对于那些不常见、不规则的静态小目标,识别起来就特别费劲。

那个50厘米的褐色纸箱,对于摄像头来说,在200米开外,可能只是屏幕上一个模糊的、和路面颜色差不多的像素点,算法大脑很可能会把它误判为一块路面上的污渍或者阴影,直接就忽略过去了,结果自然就是“砰”地一下撞上去。

而另一派,就是以华为为代表的“融合感知派”。

他们的理念是,不能把所有的宝都押在“眼睛”上,得多管齐下,给汽车配上更全面的感知硬件。

L2国标正式发布,友商尚未达标,华为已设安全底线-有驾

除了摄像头,他们还给车辆装上了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

毫米波雷达的好处是能穿透雨雾,精确测量前方物体的距离和速度,但缺点是分辨率不高,看不清物体的具体形状。

而激光雷达,可以说是这套系统的“王牌”。

它通过向外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能够直接构建出周围环境精确的三维立体模型。

它不管前方是个什么东西,只要是个实体障碍物,就能精确地测量出它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所以,当华为的智驾系统面对那个褐色纸箱时,摄像头可能也会有点“犹豫”,但激光雷达会立刻给出一个非常确定的信息:“报告大脑,前方XX米处,有一个长宽高大约都是50厘米的立方体障碍物!”有了这个确凿的物理信息,系统就能毫不犹豫地做出减速或者避让的决策。

所以,华为能通过测试,不是因为它在算法上多么“神机妙算”,能认出那是个纸箱,而是因为它的硬件基础决定了它具备“看见”这个物理实体的能力,这是一种物理层面的碾压。

明白了技术上的差异,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份国家标准,就会发现它并非是凭空出现的,更不是为了偏袒谁。

实际上,这个看似刁钻的“纸箱测试”,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和对生命安全的极致追求。

L2国标正式发布,友商尚未达标,华为已设安全底线-有驾

就在不久前,山西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一辆智能驾驶汽车追尾了前方正在进行作业的养护车,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起事故暴露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未能有效识别并应对前方道路上的静止或低速障碍物。

而这次新国标里,除了纸箱测试,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施工区域探测与响应”的试验项目,几乎是完全还原了那起事故的场景,强制要求所有车辆都必须具备应对这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可以说,国家出台这样一份严格的标准,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为智能驾驶技术划定一条安全的底线。

它告诉所有汽车厂商,不能只顾着宣传自己的车开起来有多酷、多省心,更要保证在各种极限和非标准场景下,这套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车内人员和道路参与者的安全。

那个50厘米的纸箱,代表的就是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预料之外的障碍物,可能是一个掉落的轮胎,也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动物。

如果连这样一个明确的障碍物都无法识别,那所谓的“智能驾驶”又从何谈起呢?

这份标准的出台,实际上是在倒逼整个行业进行技术升级,从过去单纯追求功能上的“炫技”,回归到安全这一最根本的属性上来。

据悉,这项新国标将会在202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并给新老车型留出了相应的过渡期进行技术升级和调整。

这无疑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那些真正重视安全、技术过硬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而那些只停留在营销层面、安全基础不牢固的,恐怕就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