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尹同跃直言不讳:有些车企胆子太大,成立不到六年推出许多车

先看内容:

我们好多东西在国内的传播对于我们这些老汽车人来说,我就觉得胆子太大了;别人可能看我胆子太小了,比如说我们做一个平台一般要用6年时间,在国内好多企业成立也不用(到)6年时间,他就能整出来好多车。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不太理解的。当时我们开发一个平台要花60亿,好多企业的整个资产也没有60个亿。

为什么我们能走出去呢?

也是没有什么。

我主动就走出去,我们家里门口,家里的事还没整明白,我则呢么就走出去呢?是别人到门口来拽着我(说):你车子可以了,我来帮你卖。

奇瑞尹同跃直言不讳:有些车企胆子太大,成立不到六年推出许多车-有驾

看完这段话有什么感受呢?

如果说这段话来自某一家媒体或某一个汽车博主,对于网友们而言或许不会感觉到惊讶;因为这讲的是客观事实,只是没有留一点情面。但如果说这段话是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所说,内容的真实性则有待商榷,毕竟尹同跃一直以来都不是很高调,而这番点评就差“直接点名”了。

不过这段内容从线上流传的公开视频资料来看,其真实性应当是不用质疑的,以下为视频资料内容。

观点1·不赞同尹同跃观点

短时间内造出许多汽车是否不可思议呢?

尹同跃看起来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

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里其实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不论是电机、电控还是动力电池都有成熟的供应商;而电驱动平台又高度同质化,两驱车以后置后驱为主,四驱车则是分布式电机方案,任哪家企业去开发电动汽车产品都会采用这些方案。混动类汽车又有成熟的增程式方案,其基础还是电动汽车,增程器也有成熟的方案供应商,比如东安动力。所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为依托,用着成熟的核心产品,“攒”出合格的电动汽车或增程汽车是不难的。

并且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新制造模式已被市场用户认可,消费者关注的往往是电池供应商、电控供应商和电机供应商是否为“大牌。”所以即便就是“攒”出来的新能源汽车也会被市场接受与认可,这是与燃油车完全不同的模式。

奇瑞尹同跃直言不讳:有些车企胆子太大,成立不到六年推出许多车-有驾

在燃油车时代里需要企业自行研发发动机或变速器,整车平台又需要依托于自研的两大总成去不断升级优化;于是开发一款新车型的时间周期确实会很长。当然燃油车也可以去采购发动机或变速器,但是这样的汽车往往会被视为“缺乏核心技术”的产品,是很难得到市场用户认可的。

依靠采购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汽车制造商,目前来看都已经走到边缘或已经破产。

所以燃油车的研发制造确实需要更长的周期,更加复杂的驱动平台也需要长时间的测试验证;尹同跃的观点用于评价燃油车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用于评价新能源汽车则有些不太合理。

奇瑞尹同跃直言不讳:有些车企胆子太大,成立不到六年推出许多车-有驾

观点2·新能源汽车产业痛点

简而言之,新能源汽车是全行业“套娃;”驱动方案没有弯弯绕,任哪家企业去造电动汽车或增程汽车都要用相同的思路或方案,依靠供应商的方案又能得到认可,那么推出新车的速度就会像下饺子一样。

可以说依托于完善的三电产业链,所有车企都可以扮演“组装厂”的角色。

尤其是在个别供应商企业推出高度集成的驱动平台产品之后,这些驱动平台集成三电系统,类似于非承载式底盘;如车企采购类似平台,剩下需要做的不过是设计一套外壳而已,怎么能不快呢?

奇瑞尹同跃直言不讳:有些车企胆子太大,成立不到六年推出许多车-有驾

但是这也说明了新能源汽车同质化的趋势,同质化将让此类汽车产品逐步廉价化;也会加大产品价格竞争的力度,新能源汽车领域在一个阶段内会难免陷入无序竞争。这才是行业应当关注的现象。就像尹同跃所讲的“如何走出去”的话题,如果无视这些变化的话,此类汽车产品的品质难免因上述因素而逐渐下滑;车辆即便走了出去也是在透支品牌价值,长此以往则难以让自主品牌长远的在海外市场立足。进入2025年后,已经出现对部分出口国产汽车耐腐蚀性的差评,而保证一台汽车产品的耐腐蚀性并非很高深的技术,其考验的主要还是车辆的成本空间和企业是否具备工匠态度。

现在不应该去搞“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模式了,类似的方案已经有一些传统车企尝试过,结果是很不理想的。

精简产品线,加强技术研发,坚持长期主义才能让自主品牌走得更远。

奇瑞尹同跃直言不讳:有些车企胆子太大,成立不到六年推出许多车-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