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辅助驾驶,到底是个啥?
是解放双手的“神助攻”,还是把自己推向危险边缘的“坑队友”?
最近,汽车圈的“明白人”陈震老师,给我们扔出了一个劲爆话题,直接把三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摆在了台前:劳斯莱斯、华为、特斯拉。
这三家,代表着不同的领域,也代表着我们对未来出行的不同想象。
可结果呢?
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100%前撞”:豪华品牌的“翻车”现场?
先说说那场引发热议的劳斯莱斯“闪灵”事故吧。
国庆期间,陈震老师在体验中,辅助驾驶竟然直接上演了“100%前撞”,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赤裸裸地把“安全第一”这条底线给踩了个稀巴烂!
想想看,那可是劳斯莱斯,多少人心中的终极梦想之车,价值不菲,象征着极致的工艺和舒适。
可是在辅助驾驶状态下,它竟然表现得如此鲁莽,这让多少人对“豪华”的定义产生了动摇?
陈震老师事后也反思,自己对这款车的辅助驾驶能力边界认知不清。
这话听着让人心酸,也让人警醒:即便是顶级品牌,也不能盲目相信所谓的“智能”,对技术的边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安全,它不是一个附加值,它是核心,是基石,是衡量一切“豪华”的最终标尺。
不然,再多的金钱堆砌,也抵不过一次意想不到的“碰撞”。
“马路新手模拟器”:智能,还是“智障”?
再看另一位选手,陈震老师用“像个不懂交规的弱智”来形容。
这比喻,简直太形象了!
把智能驾驶开成了“马路新手模拟器”,这画面感,太强了!
你说,一辆车,号称智能,结果在路上横冲直撞,闯红灯、压实线,比那些刚拿驾照的新手还要“勇猛”,这到底是智能,还是“智障”?
每次出行都得提心吊胆,生怕它给你来个“神操作”,把一次愉快的旅程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逃亡”。
这“智能”二字,放在它身上,怕是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位“弱智”选手,竟然是国内某家车企的代表。
话说,咱们国内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怎么在这辅助驾驶的关键时刻,就整出了这么个“伪智能”?
这要是真让这种车上路,那得有多少潜在的危险啊!
想想就觉得后背发凉,这让消费者如何信任?
“真人老司机”: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
可就在这“一塌糊涂”的对比中,总得有那么一束光吧?
陈震老师说了,只有一家“开得像真人老司机”,把辅助驾驶的丝滑感和判断力拉满。
这评价,听着就舒坦!
什么叫“老司机”?
就是那种,你把方向盘交给他,就能安安心心眯一觉的那种!
它能准确预判路况,能平稳地进行加减速,能灵活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就像你平时坐的那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老朋友一样,让你全程无忧。
那么,这位“老司机”究竟是谁?
陈震老师虽然卖了个关子,但结合他近期在微博上频繁的互动,以及对特斯拉国内版FSD“拉胯到一言难尽”的评价,答案似乎已呼之欲出。
特斯拉的FSD,在国内一直备受瞩目,但在实际应用中,似乎总是“水土不服”。
陈震老师的这番话,无疑给所有关注智能驾驶的吃瓜群众指明了一个方向:国内的辅助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安全,是所有“豪华”的终极密码
这次的“三家测评”,与其说是技术评测,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安全”和“智能”的深度对话。
劳斯莱斯用一次惊险的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便是顶级品牌,也不能轻视辅助驾驶的安全边界。
它让我们明白,所谓的“豪华”,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别看有的车企吹得天花乱坠,但真正能把辅助驾驶做到“丝滑”、“安全”、“懂你”的,凤毛麟角。
我们消费者,不是要那些华而不实的噱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每一次出行中,都能感到安心和舒适。
国产智能驾驶,未来可期?
话说回来,国内的科技公司,像华为这样的,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大,成果也斐然。
虽然陈震老师的描述中,可能还有一些需要打磨的地方,但至少,它代表了一种进步的可能。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数据的积累,国内的辅助驾驶,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笔者经验之谈:别让“智能”变成“智障”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次,试驾一辆号称“L2+”的车型,高速上开得还算顺畅。
可一进市区,那车就变得“神经兮兮”的,一会儿急刹车,一会儿急加速,把我吓得一身冷汗。
最后,我还是果断关掉了辅助驾驶,自己老老实实开车。
那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交给了一个不靠谱的“新手司机”,太煎熬了!
实践反复证明,技术的进步,最终是要服务于人,而不是给人们带来额外的负担和风险。
我们期待的,是真正的“老司机”
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坐上真正“像真人老司机”一样可靠的辅助驾驶汽车,让出行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届时,我们再来跟陈震老师一起“对号入座”,选出那个最棒的!
你们觉得呢?
评论区告诉我,你想坐哪家的“老司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