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充电桩旁一辆蔚来静静地等待着满电归来的时刻。我站在车外,风吹着车衣,思考一个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假如现在电量告急,前面只有一个换电站和一个快充,你选哪个?三分钟和三十分钟之间,只是一根插头的距离。如果嫌弃三十分钟太慢,蔚来号称三分钟换电的速度,已经近乎“油电同速”,按理说应该是神仙般的补能体验。可事实上,在新造车势力里,偏偏只有蔚来还死咬着这套业务不放。大家都喊着“充电桩万里长征”,而蔚来的换电站俨然成了孤独的玩家。
让我们先来理一遍逻辑。换电看上去是顶级便捷,但日常需求未必高频。车主们真实用车场景大多是城市通勤,每天二三十公里(不信你可以查查汽车之家那份报告),月均一千五百公里的电量压力,对现有电池来说是小菜一碟。家里有充电桩,睡觉前插上,醒来满格电;上班路上,实在要充,快充基本半小时解决。从这个用车频率来看,除非你把电车当出租车开,上下班通勤、买菜、接娃的日子里,换电的“疾速救场”,更像是一种保险,而非刚需。
可是保险太贵也没人爱买——用电动汽车行业的行话讲,换电的成本太高,需求频率却不够高,蔚来的坚持更像是一种冒险。蔚来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前只为自家车主建换电站,近年却拉着吉利、奇瑞等一起造站,妄图搭伙共赢。为什么这么转弯?简单说就一句:电池没统一标准,你家小明和我家小王用的电池不是一个模样,蔚来的换电站,别人家的车根本插不上。现炒现卖的小众会员服务,无论怎么吹都成不了“全民便利店”,销量不够,站都闲着。李斌这阵子找伙伴,既是技术资源互补,更是对成本、市场风险的分摊。大家一起流水线造电池、修换电站,这样才有把业务拉成大本营的可能。
顺带一提,换电本质上是场烧钱游戏。蔚来铺换电站,不仅要和电池厂谈,还要考虑选址、调度、运营维护,每个环节都是人民币的激烈消耗。行业里做B端生意的北汽蓝谷,其实在特定城市出租车、网约车里用换电站,还算有点效率——毕竟服务车辆高度集中,单一品牌,没什么“电池标准不统一”的困扰。但蔚来要挑战的是C端,也就是全国自家车主,甚至各路品牌一起搞——覆盖一二三线城市,甚至高速、偏远地带,站子辐射面积大、用车分布又散,成本压力一比就是倍数级增长。想盈利?拼的是车主基数,烧钱铺站,赌未来车越来越多,换电需求水涨船高。可万一销量翻车,“站在那,等不到车”的尴尬场面也不是没见过。
当然,也不是说蔚来就是孤胆英雄,倒霉买卖还死磕不放。蔚来的算计还是那套:一旦拉上行业伙伴合伙,统一电池标准,换电成为通用服务,成本摊薄,说不定哪天就能改写补能市场格局。为此蔚来不惜对自家产品线做下沉,推出低价新品,把原本小众路线改为大众化,试图像比亚迪一样拉起百万人队伍。如果真成了,那换电站从“门槛很高的独家俱乐部”,变成“十字路口建的标准产品”,经营压力可就不一样了。说不定未来高速路上,看见的是比亚迪、吉利、奇瑞和蔚来同去同回,都能三分钟满血复活。
讲到这里,难免有人要问——既然充电也还算方便,家充快充也就是半小时,蔚来是不是有点自己吓自己?换电到底还能活多久?我的答案未必乐观,也未必悲观。换电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出租车高速运营,电池损耗极大,需要频繁更换;比如未来固态电池成本下降,统一电池标准真的成为可能,换电或许会和充电一样,成为两条主力赛道。但放在今天,技术壁垒和市场规模,是比速度更难攻克的难题。蔚来选择换电,是赌“油电同速”和“补能焦虑”,也在赌行业政策和上下游协作的能否实现。如果行业里有越来越多合伙人,成本摊薄到了家用车也能承受的水平,也许换电能成为主流;但如果还是各家自扫门前雪,换电最后成了品牌专属、效率尴尬的孤岛服务,也不是没可能。
这一行常说,“新能源行业里,烧钱的玩法,总是先烧掉希望再烧理想。”蔚来这杯水,从头到尾都不温不火,既没有万人空巷的奇迹,也没有满地狼藉的惨烈。电动化的未来,仍然各家有各自的执念。蔚来坚持换电,是自豪,是执拗,也是不得已为之的险棋——如果你问我,换电站有一天能像加油站一样,人人可用、遍地开花吗?我只会丢给你个反问:你觉得,“统一标准”这件事,在中国汽车行业可以有多快?
你有什么答案,不妨聊聊。充电三十分钟,换电三分钟,这三十分钟和三分钟,究竟值不值得这个市场继续等下去?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