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到就掀桌子!车企高管再提“油电同税”,用车重打压新能源?

吃不着就拉锅里!车企高管再提“油电同税”,用车重压倒新能源?

最近在上海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一句话炸了锅:“按整备质量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征收消费税”——这话出自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赵慧超之口。听起来挺专业,挺环保,对吧?可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哪是谈技术、谈趋势,分明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眼看新能源把燃油车按在地上摩擦,干脆想从税收上把锅打翻?

更巧的是,广汽集团曾庆洪此前也提过类似建议。巧吗?不巧。一汽和广汽,在国内新能源战场上,恰恰是那两个“吊车尾”的选手。 一个靠着合资燃油车撑场面,新能源产品叫好不叫座;另一个,埃安销量高开低走,中高端突破乏力,被比亚迪、理想、华为系甩在身后。现在他们不反思技术落后、转型迟缓,反而呼吁“油电平权”——说白了,就是“我跟不上,你也别想跑太快”。

油电真的“不平等”吗?先看事实

我开过不少新能源车,也试驾过同级别的燃油车,说实话,同等价位下,新能源车的体验优势是肉眼可见的。 比如比亚迪汉EV,30万级,加速快、静谧性好、智能化高,还能上绿牌。而同价位的合资燃油车,可能还在用机械挡把、小尺寸屏、L1级辅助驾驶。你说这叫“不公平”?那我问一句:是技术进步不公平,还是消费者用脚投票不公平?

再说补贴。新能源的补贴确有其事,但那都是过去式了。2023年国家补贴就彻底退坡了,现在所谓的“优惠”,更多是企业让利、地方政策或金融方案,和当年的真金白银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谈“平权”,就像比赛跑到终点了,落后选手突然说:“裁判,前面那人穿的跑鞋比我贵,不公平!”

吃不到就掀桌子!车企高管再提“油电同税”,用车重打压新能源?-有驾

“按车重征税”?这招太狠,也太虚

最让我警惕的,是“按整备质量征税”这个提议。乍一听,好像挺科学——车越重,能耗越高,污染越大。可问题是:新能源车为什么重?因为电池啊!

我试驾过比亚迪宋L EV,车长4840mm,整备质量2.2吨。确实重,但这份重量换来的是700km+的续航和扎实的底盘质感。相比之下,同尺寸的燃油SUV,比如奔腾T99,车长4800mm,整备质量才1.75吨。轻了450公斤,但续航焦虑、油耗高、噪音大,这些代价谁来算?

如果真按车重征税,那新能源车的税费立马飙升。一辆2.2吨的纯电SUV,可能比1.8吨的燃油车多交几万块税。这笔钱,最终谁买单?还不是我们普通消费者?这不叫“平权”,这叫“加税打压”。

更讽刺的是,新能源车虽然重,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远低于燃油车。 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便在煤电占比高的中国,纯电动车在使用阶段的碳排放也比燃油车低40%以上,若算上制造和回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仍低30%左右。按碳排放征税,本该是新能源车的利好,怎么到了某些人嘴里,就成了“按重量压死你”?

吃不到就掀桌子!车企高管再提“油电同税”,用车重打压新能源?-有驾

用户说了算:谁在为新能源买单?

我在比亚迪4S店蹲过一天,跟几位刚提车的车主聊了聊。一位姓李的工程师说:“我买汉EV,不是因为补贴,是因为它安静、智能、保养便宜。我算过账,五年下来能省3万多油费和保养费。”

另一位宝妈说:“我孩子对汽油味敏感,坐油车就晕车。电车没味,孩子舒服,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真实的声音,比任何高管的发言都更有说服力。 消费者选择新能源,不是因为政策逼迫,而是因为它真的更好用、更省钱、更环保。市场选择,才是最大的公平。

竞品对比:谁在引领,谁在掉队?

我们拿三家车企对比一下:

吃不到就掀桌子!车企高管再提“油电同税”,用车重打压新能源?-有驾

比亚迪:2024年新能源销量超300万辆,市占率超40%,三电技术自研,刀片电池、DM-i混动全栈自研,从技术到销量全面领跑。

理想汽车:靠增程式切入,精准卡位家庭用户,2024年单车均价超30万,销量超40万辆,比奥迪在中国卖得还多。

广汽埃安:曾是“造车新势力”中的黑马,但2024年后增长乏力,高端车型LX销量平平,品牌溢价不足,被比亚迪、吉利极氪等后来者反超。

一汽:红旗新能源声势不小,但主力仍是燃油车,奔腾品牌近乎边缘化,在新能源主流市场几乎“查无此人”。

差距在哪?不是政策,是技术投入和用户洞察。 比亚迪每年研发投入超400亿,理想为智能座舱砸钱不手软,而某些企业还在靠合资输血,新能源布局慢半拍。现在输了,就想靠税收“翻盘”?这心态,比技术落后更可怕。

吃不到就掀桌子!车企高管再提“油电同税”,用车重打压新能源?-有驾

华为的“搅局”与启示

说到技术,不得不提华为。虽然不造车,但华为智驾、鸿蒙座舱已经“上车”问界、阿维塔、极狐等品牌。我试驾过问界M9,那套ADS 2.0高阶智驾,城区NCA几乎可以全程脱手,比很多号称L2+的系统强不止一个档次。

而某些传统车企的智驾系统呢?我试过一款20万级SUV,L2辅助驾驶一过弯就退出,车道保持像“抽风”,跟华为的差距,不是一代,是两代。你技术跟不上,消费者自然用钱包投票。这时候谈“平权”,不是笑话是什么?

未来怎么看?技术才是硬道理

我始终相信,汽车行业的未来属于电动化、智能化。 这不是谁的“阴谋”,而是能源结构、环保压力、技术演进的必然结果。中国发展新能源,不只是为了弯道超车,更是为了摆脱石油依赖、掌握产业主导权。

现在某些企业,新能源没搞起来,燃油车又面临下滑,心态失衡可以理解。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拉别人下水,而是赶紧补课:加大三电研发投入、优化智能系统、提升用户体验。

吃不到就掀桌子!车企高管再提“油电同税”,用车重打压新能源?-有驾

否则,就算今天“油电同税”通过了,明天呢?后天呢?技术浪潮不会等人,市场也不会同情弱者。

写在最后

所以,面对“按车重征税”的提议,我的态度很明确:反对。

这不仅是为新能源车主争取权益,更是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发声。

政策应该鼓励先进,而不是保护落后。

吃不到就掀桌子!车企高管再提“油电同税”,用车重打压新能源?-有驾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愿意为更重但更智能、更环保的新能源车买单吗?

如果你是车企,你会选择加大研发,还是呼吁加税?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也别忘了分享给那些还在纠结“油车电车选哪个”的朋友,让他们知道:选择,从来不是靠政策强行拉平,而是靠体验和价值说话。

吃不到就掀桌子!车企高管再提“油电同税”,用车重打压新能源?-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