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3000人智驾团队西迁重庆,宁波的产业短板藏不住了
2025年夏天,吉利一声令下,3000人的智能驾驶核心团队从宁波“老家”集体迁往重庆。 这支队伍包括极氪、吉利研究院及迈驰智行的精锐,由前华为车BU总裁王军挂帅,半个月内完成转移。 业内惊呼:中国汽车产业的“西进运动”真的来了。
一、产业生态差距:单打独斗难敌集群作战
宁波的汽车产业根基深厚,拥有5000多家产业链企业,吉利总部、极氪全球总部均落户于此。 智能驾驶需要的是“芯片-传感器-算法-测试”的即时协同。 重庆两江新区聚集了超过500家智能网联企业,长安、赛力斯、华为车BU、宁德时代等巨头环伺,形成“出门即供应链”的生态。 吉利智驾团队迁至重庆后,算法工程师可直接与华为的智能驾驶部门对接,硬件团队能现场调试宁德时代的电池管理系统,研发效率提升超过30%。
反观宁波,智能网联企业分散,本地配套率不足40%。 一名吉利工程师举例:“在宁波调试一个激光雷达算法,需联系上海供应商远程支持;在重庆,供应商工程师半小时就能到现场。 ”这种生态差距,让宁波的“制造优势”在智能驾驶时代沦为短板。
二、人才流动逻辑:年轻人用脚投票
智驾工程师群体以“90后”为主,他们选择城市时更看重职业发展空间和生活成本。 重庆长安、赛力斯等车企形成的“智驾圈”,提供大量跳槽机会;宁波的智驾岗位稀缺,人才流动局限于吉利内部,职业天花板。
生活成本则是另一重推力。 宁波核心区房租比重庆高30%,一套两居室月租超4000元,而重庆仅需2800元。 一名随迁工程师算了一笔账:“在宁波,月薪3万要精打细算还房贷;在重庆,同等收入能轻松负担学区房,子女还能优先入读本地国际学校。 ”重庆针对高端人才的“一人一策”政策,更直接解决了落户、医疗等后顾之忧。
三、政策红利比拼:真金白银胜过口号扶持
重庆为抢夺智驾产业,拿出了一套“组合拳”:团队搬迁可获得研发补贴,员工享受落户绿色通道,政府开放的500公里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免费使用。 ,重庆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计划到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本地化率超80%。
宁波的政策仍偏向传统制造。 尽管当地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补贴多集中于整车生产和三电系统,对算法、芯片等软技术支持有限。 一名宁波官员坦言:“地方财政更愿投快速见效的制造项目,智驾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审批流程复杂。 ”
四、测试场景差距:实验室模拟不敌真实路况
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依赖海量路测数据。 重庆作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城市,已开放数百公里测试道路,覆盖山地、隧道、立体交通等复杂场景。 吉利工程师可在实际路况中实时优化算法,甚至直接参与政府主导的“车路云一体化”示范项目。
宁波的测试资源相形见绌。 其封闭测试场规模有限,开放道路测试里程不足重庆的1/5,工程师多依赖仿真模拟。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模拟测试无法复现重庆8D立交桥的极端场景,算法在宁波‘练级’速度慢一半。 ”
五、企业战略转向:吉利的选择无关“忘本”
吉利此次西迁并非抛弃宁波,而是基于竞争压力的战略聚焦。 面对特斯拉FSD和小鹏XNGP的快速迭代,吉利必须集中资源抢占L3级智驾量产先机。 重庆的“研发-测试-量产”全链条支持,能缩短产品落地周期约6个月。
留守宁波的团队将继续负责传统制造和部分新能源车型,而智驾这类“尖刀业务”则前移至更具创新活力的重庆。 这种布局类似华为将终端总部设在深圳而非北京产业土壤决定创新效率。
这场迁移背后,是城市产业基因的较量。 重庆凭借生态、成本、政策的三重优势,正成为智能驾驶人才的“新磁极”;而宁波若不能打破传统制造路径依赖,恐将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掉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