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化,正成为两轮车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9月1日,伴随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的正式落地实施,这一进程再次被按下加速键。
新国标对整车质量、电池安全等关键指标提出更高要求:严控非铅酸整车重量≤55公斤;锂电池必须通过针刺测试,在极端内短路情况下不起火、不爆炸;提升防火阻燃性,限制塑料件不超过整车质量的5.5%;电池组、控制器和限速器采用“三位一体”的防篡改要求。这犹如一道分水岭,正加速高品质锂电池对传统铅酸电池的替代,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转型升级。
面对新国标所释放出的明确政策信号与巨大市场机遇,锂电厂商闻风而动,加快布局步伐。
就在不久之前的8月中旬,国轩高科通过旗下子公司合肥国轩吉泰美与庐江高新区达成合作,正式进军电动两轮车等小动力电池市场,旨在将其打造为国轩高科继动力电池和储能业务之后的“第三增长极”。
国轩高科并非首家布局电动两轮车市场的电池厂商。此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孚能科技等多家头部电池企业,均已“降维”杀入电动两轮车赛道。
尽管电动两轮车市场长期以铅酸电池为主,单品价格不高,却吸引多家锂电巨头纷纷入场。显然,这并非简单的业务延伸,而是瞄准了两轮车“铅改锂”的巨大增量市场。锂电巨头正将“战火”从四轮引向两轮,一场深刻重塑行业格局的变革,已经拉开序幕。
01
两轮车赛道有望成为“第三增长极”?
早在数年前,宁德时代便与ATL合资成立新能安,战略性布局电动两轮车电池领域。据悉,目前新能安已与九号、小牛、五羊本田、雅迪等头部品牌达成合作,凭借其技术背景和产业影响力,被业内称为“小宁王”。
而今年5月,比亚迪也高调宣布全面进入电动两轮及三轮车市场,发布多款专用电池产品,并携手台铃等整车企业,持续推动行业向锂电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赛道的竞争强度。
事实上,锂电巨头竞相涌入电动两轮车赛道,并非盲目跟风,而是政策驱动、市场需求与技术演进,三重浪潮共同推动下的必然选择。
首先,日前正式实施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从政策层面为“铅改锂”打开了确定性窗口。新国标对整车质量、电池安全及阻燃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对传统铅酸电池形成制约,而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寿命更长的锂电池,成为更符合新规要求的技术选择。
市场数据充分印证了这一替代趋势的巨大潜力。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动两轮车社会保有量约4.25亿台,其中锂电两轮车占比不足10%;2024年,全国电动两轮车销量约为4950万台,其中锂电池两轮车销量占比约30%。此外,今年上半年,国内两轮车用锂电池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成为锂电行业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一方面这意味着存量替代拥有极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新车市场锂电渗透正在加速。
未来,伴随各地新国标过渡期陆续结束,将催生数千万辆级的锂电替代需求,对应每年数百亿元的电池市场容量,为锂电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增长路径。
其次,从市场需求角度看,电动自行车已成为我国短途出行的首选,平均约4个人便拥有1辆。这个庞大的市场,正迎来关键的消费升级转折点:传统铅酸电池存在笨重、续航短、寿命短等痛点,催生出用户对更轻便、长续航、支持快充的锂电池产品的强烈偏好。
这一消费升级趋势,为锂电池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市场切入机会。正如国轩高科所言,包括电动两轮车用电池在内的小动力电池,正成为企业增长的“第三极”,巨头们急需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之外,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三,从技术层面看,不少观点认为这场“跨界”,更像是一次新能源汽车级锂电技术的“降维打击”。头部锂电企业将其在电动汽车领域长期积累的技术“下放”到两轮车领域,包括高能量密度电芯、智能BMS管理系统、CTP成组工艺,以及“不起火”安全解决方案等,可逐步应用于两轮车产品,重新定义行业的性能与安全标准。
与此同时,磷酸铁锂电芯成本下探至0.3元/Wh左右,循环寿命是铅酸电池的数倍,经济性拐点已现,这对于深耕锂电技术的电池企业来说,是一场不容忽视的机遇。
由此看来,在动力电池与储能赛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电动两轮车赛道能承接锂电企业,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之外的技术溢出和产能需求。伴随锂电渗透率快速提升、高端产品占比不断扩大,该赛道将展现出成为企业“第三增长极”的潜力——不仅能有效延伸现有技术链条,更可开辟出一个兼具规模效应与增值空间的新市场。
02
从四轮到两轮:一场“降维打击”的不同打法
尽管同样瞄准电动两轮车赛道,但锂电巨头们采用的却是不同的战略路径与商业逻辑,其正以各自的方式,掀起一场针对传统两轮车市场的“降维”革命。
国轩高科聚焦小动力电池市场,明确将小动力电池业务提升至集团“第三增长极”的战略高度。据悉,其此前已推出“垒石系列”等新产品,采用磷酸铁锂材质,可通过BMS蓝牙监控模式实现电池状态实时监控,兼容90%以上电动车尺寸,提升安全性和适配性。并以新国标落地“铅改锂”为契机,计划推出上百个新产品,以高性价比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续航、安全和智能化的需求。
宁德时代旗下新能安则专注于“场景化定制技术”,据悉其通过“整车思维”,与九号、小牛等主机厂深度绑定,从产品定义阶段介入开发,为主机厂提供高性能电池产品。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如外卖骑手、女性用户等,进行深度定制,不仅能解决性能匹配问题,而且通过整车级系统优化,可实现15%-20%的综合能效提升。其凭借宁德时代强大的技术背书和规模产能,正迅速构建起难以撼动的供应链生态。
比亚迪则依托自身全产业链优势,推行“垂直整合”模式。资料显示,比亚迪计划将乘用车验证过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应用于两轮车,其循环寿命可达3000次以上(普通铅酸电池仅300至500次),其还计划向两轮车移植电动汽车级的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精准的充放电控制、温度调节和单体均衡,将电池衰减率降至年均小于2%,优于行业平均水平(3%-5%)。
此外,亿纬锂能也在持续深化其在电动两轮车市场的布局,作为两轮车大圆柱电池领域的领先者,其OMNI全能LMX系列(涵盖40130和46137两种尺寸)已颇具竞争力。
孚能科技则聚焦高端电摩及高性能车型市场,将其在软包三元锂电方面的技术积累,应用于电动两轮车领域,强调高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切入差异化细分需求。
星恒电源深耕动力锂电池领域20余年,凭借在全球领先的锰基电池技术,其在小动力市场构筑起领导地位。据悉,星恒电源锰基电池全球累计出货量已达3300万组;其第三代锰基电池常温循环寿命已突破3000次,高温循环寿命超1500次,-20℃低温放电容量保持率达90%。据介绍,其电池产品在针刺试验中,可以做到不起火、不爆炸,整个过程温升<10℃、电压变化<0.2V,展现出极强的安全性。
锂电厂商正依据自身优势,沿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共同推动两轮车电池产业,向高技术、高安全、高品质方向全面升级,也预示着未来市场竞争将更趋多元与激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汽车市场不同,两轮车领域对价格极为敏感。业内专家指出,锂电池厂商若想赢得这场战役,不能简单地进行技术“移植”,必须要学会“做减法”,在保障核心安全与性能的前提下,打造出真正兼具极致性价比与可靠性的产品方案。这场“降维打击”的终局,不仅取决于技术高低,更取决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精准理解和对成本有效控制的硬功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