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2 日晚,小米汽车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科技平权・性能觉醒」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品牌首款纯电中大型 SUV—— 小米 YU7(中文名 “御 7”)。作为小米汽车继 SU7 后的第二款战略车型,御 7 以 “陆地战车,御风而行” 的定位,瞄准 30-40 万元级中高端新能源 SUV 市场,凭借 835km 超长续航、800V 高压快充、700TOPS 超强算力等核心技术,向特斯拉 Model Y 发起 “压倒性挑战”。
御 7 定位为 “豪华高性能纯电 SUV”,车身尺寸达 4999mm×1996mm×1600mm,轴距 3000mm,空间表现远超特斯拉 Model Y(轴距 2890mm)。外观延续小米汽车家族设计语言,独特米字型大灯、“X” 交叉日行灯、隐藏式门把手及溜背造型,兼顾时尚与空气动力学;发布会现场公布 4 款配色,另有 5 款将在 7 月上市发布会上推出。
动力方面,御 7 提供单电机后驱、双电机四驱、双电机高性能四驱三个版本,其中双电机四驱版最大功率 691 马力,零百加速仅 3.23 秒,最高车速 253km/h,性能表现强劲。
续航与补能是核心亮点:全系搭载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最大充电倍率 5.2C,15 分钟最快可补能 620km;最高续航版本(双电机高性能四驱)配备 96.3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达 835km,远超同价位竞品。
智能化配置上,御 7 全系标配 “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Xiaomi HyperVision)”,通过更符合直觉的视觉交互系统,让驾驶员无需切换视角即可看清所有行车信息;同时搭载全新一代 NVIDIA DRIVE AGX Thor™车载计算平台(700TOPS 算力),配合 1 颗激光雷达、1 颗 4D 毫米波雷达、11 个高清摄像头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构建起高阶智能驾驶能力。
发布会上,雷军通过与特斯拉 Model Y 三款车型的参数对比强调:“从动力、续航到豪华配置,御 7Max 版均实现全面领先,对 Model Y 具备压倒性优势。”
数据显示,Model Y 长续航版 CLTC 续航约 688km,而御 7 最高续航 835km;Model Y 高性能版零百加速 3.7 秒,御 7 双电机四驱版仅需 3.23 秒;智能化方面,Model Y 未标配激光雷达,而御 7 全系标配,算力更达 700TOPS(Model Y 约 72TOPS)。
针对此前网传的 “19.9 万起售价”,雷军明确否认:“基于配置和成本,30 万元级定价更合理。” 据透露,御 7 将于 7 月正式上市,具体价格届时公布;发布会未开启小定,被解读为小米通过分阶段发布收集市场反馈,优化最终定价策略。
业内分析指出,御 7 同平台成本较 SU7(起售价 21.59 万)高 2-3 万元,叠加激光雷达、长续航电池等豪华配置,实际售价或超 30 万元。小米或采用 “高低配组合拳”:基础版 23 万内抢占市场,高配版覆盖 30 万 + 区间,延续手机领域的 “性价比策略”。
尽管御 7 技术亮点突出,但其市场表现仍面临多重挑战:
竞品压力: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预售价 27.8 万起,蔚来 ES6、比亚迪唐新能源等车型已占据稳定市场份额;新势力品牌如智己 LS7、阿维塔 11 亦在配置、价格上各有优势。
用户争议:部分消费者认为 “30 万 +” 定价背离小米 “性价比初心”;另一派则认为配置参数足以支撑溢价,甚至可能倒逼竞品降价。
实际体验考验:虽宣传 835km 续航,但冬季低温下实际续航缩水问题待验证;溜背造型或压缩后排头部空间,影响家用场景舒适性。
此外,小米汽车当前产能仅维持月交付 2.5 万台(SU7 交付周期长达 9-12 个月),御 7 上市后能否突破供应链与产能瓶颈,成为其 “复刻 SU7 成功” 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 SU7 上市一年两个月已累计交付超 25.8 万辆,4 月单月交付 2.8 万辆,登顶 20 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冠军,并超越奥迪 A6L、奔驰 E 级等燃油车。随着二期工厂接近完工,小米官方对全年 35 万台交付目标信心十足。
摩根士丹利此前发布报告指出,御 7 的推出或成小米汽车 2025 年重要增长催化剂。若能在定价、产能、品控上有效应对挑战,御 7 有望成为小米汽车在新能源 SUV 赛道的 “爆款新引擎”。
7 月上市后,御 7 能否凭借 “技术平权” 理念打破市场格局?答案即将揭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