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高速公路,车内有微光流动,偶尔能听到胎噪和底盘偶尔传来的细小回响。坐在宋Pro DM-i的驾驶席上,我一手搭着方向盘,余光里“高快领航”指示灯一直亮着,导航预告前方有车要变道,你还没来得及做什么,车辆就已经逐步减速,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避让。总觉得这样的场景,应该给被交警和“老司机”反复警告过的新手司机一点慰藉。
关于智能驾驶,每个人心里多少都有些警惕。要是卡在别人对智驾功能的“夸张展示”语音视频里,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可真当你操控一辆十几万的自主品牌车,亲身体验它的“自动变道、预判危险、自动进匝道”的日常后,你发现“这个傻孩子居然真的聪明起来了”,既有点感动,也有点挠头。不信的话,问问那些每天喊着堵车把脚脖子磨秃的小伙伴,自适应巡航是不是比五年前的纯手工档省了不少揉搓。
我开了仨月,里程数刚到五千公里,什么路况都尝了点味,主打一个“求刺激也求稳”。OTA动不动给系统升级,像养了一只好学的宠物狗,时不时就多一条“新玩意”。你说它“天神之眼”,我说“靠谱搭子”,哪里路况糟心,哪里帮你盯着。老家400公里长途,原先琢磨着“只要不掉沟里,其它都能忍”,结果到地儿腰不疼脖子不酸,连“人性的脆弱”都被这机器照顾了一下,挺有意思——当然,也不能全信它,堵车遇到有路怒司机横冲直撞,系统还是会暴露点“紧张”,惯性刹车那一下,有种“AI也怕事”的即视感。
至于底盘,悬架软这事应该没谁不吐槽过吧。号称“舒适型”,实际上是“有点弹”,过减速带像坐船抖三抖。你说北京的坑洼,跟苏北乡道比起来那简直是地毯。但任是再怎么高级的电子系统,也挡不住物理世界的一脚坑。偶尔觉得:工程师在扎堆捣鼓半自动驾驶时,是不是忽略了屁股的感受。底盘调校这件事上,比亚迪还真该盯紧点,毕竟人能忍机器的Bug,不能忍生理上的晃。
说到智驾的变道和超车,升级后确实更“自信”了点。以前像个被吓大的后生,磨磨蹭蹭,现在像是刚月考及格的学生,偶尔也敢主动出击。但路况复杂的时候,比如老头拉着板车忽然出现在旁边车道,AI顿时语无伦次,你得帮它兜底。谁让它还做不到“读懂人情世故”,只会判别物理空间。整套系统跟模范生一样,“一年级的作业都能满分,遇上立体几何就懵圈”。确实,能帮你做大部分无聊又机械化的操作,但细节上每次你伸手接管,总会忍不住怀疑“这玩意能不能毕业”。
正常市区慢速,堵车跟队是宋Pro的拿手好戏。你甭管路上多少电动自行车冲卡,或是什么共享单车逆向“勇闯天涯”,它基本都能*保持自己的节奏*,把控距离、刹车漓水。但也正因如此,有种冷幽默:“人类的极限操作,是机器守规矩的噩梦。”老司机喜欢突发奇兵,AI只会机械避让,于是有了现在的“机器人怂人”的日常。
油耗这部分就低调点吧。DM-i混动,本来就是主打“踩油门不心疼”,平均下来百公里油耗5升多,算得上同级别里公认的经济。你拿它和一众合资油车比,比亚迪这波确实划算。电耗表现也还可以,家里有充电桩的,周末市区溜个弯基本不用烧油。但有点小烦人,冬天天冷,纯电续航缩水明显,“官方数据是用来安慰心理的”,实际体验总比宣传少点。也没啥好计较的,毕竟花一半价钱就买了“黑科技”和“三省套餐”,不多嘴了。
所有这些优点和瑕疵,其实都归结于一句话:产品力提升了底线,但生活永远有bug。智驾改变了驾驶体验,但没改变能不能堵在高架上的命运。动力和舒适度带来了省心,却还没解决所有“驾驶焦虑”。你问我选这车后后不后悔,说不上“爱到骨头里”,但“用着顺手,靠得住”,足矣。
有时候我会想,智能驾驶是不是把我们都训练成了“半自动人类”?习惯把最无聊的活交给机器,自己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做个“最后一锤”。万一哪天,机器真能“全自动过关”,那我们的驾照是不是也该考“算法沟通能力”了?可回头看看,现实里总有一些无法智驾的瞬间——车外有风浪,有坑洼,有别人的情绪,还有自己的犹豫。
人的局限和机器的成长都在路上,我只是个看热闹也顺带操盘的司机,没资格下定论。你说,再过三年,宋Pro智驾能否让我们完全放心把手松开,闭眼到家?或者,其实最值得信任的,始终是手里这块方向盘?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