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老张,你那帮搞科技新闻的小年轻,是不是总想把事情写得跟教科书似的,又臭又长?
十年了,我跟你说,写新闻这玩意儿,光有事实堆砌,那叫流水账,不叫报道。
你瞅瞅QJMOTOR这事儿。
我跟你说,我第一眼看到那五款车的图,心头猛地一颤,就跟看老电影里突然切了个特写镜头似的。
“烈马EQVVS 600”,这名字,够狠吧?
V4!
我说这话可能有点偏激,但V4那种声浪,那叫一个地道,跟老北京炸酱面里的肉丁儿似的,劲儿大,有嚼头。
我记得有一次,我报道一个什么新能源发布会,那帮人光说续航焦虑,讲得跟世界末日似的,结果我偷偷溜到后场,看到他们工程师在那儿吞云吐雾,那气氛,比台前演的真实多了。
这不就跟QJ的V4一样,外头看着光鲜,里头那颗心才是真家伙。
对了,这事儿得倒着捋。
前两年,QJ给人的印象是什么?
嗯,就是那种什么都想做,但总差那么点火候的。
就像我早年刚入行那会儿,啥都想抢独家,结果把时间线搞得稀里糊涂,一篇稿子写出来,读者看了半天不知道先看哪个耳朵。
那时候我写个关于芯片的报道,硬是把技术发展史写成了三国演义,把我主编气得直拍桌子。
可现在不一样了。
你说那个阿德里安.莫顿,这人设计MV Agusta那会儿,我就留意他了。
他这人,骨子里透着一股子“较真儿劲儿”。
QJ把欧洲研发中心交给他,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这就像请了胡同口那家最会炖肉的老师傅来掌勺,他知道火候在哪儿。
你看这次的犀牛RINO 900,ADV。
它那个仿生学设计,不是光做个大灯拉风。
它把侧面都给设计成了白犀牛的样子,那线条,硬朗,带着一股子冲劲儿。
我跟你说,我曾经为了拍一个关于工业设计的素材,蹲厂房里三天三夜,就看工人是怎么打磨一块钢板的。
那种对细节的偏执,才能造出这种看着就“带感”的东西。
RINO 900发动机后面的那个空洞,你说它多余不?
一点不!
它就像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影壁,看着是空的,其实是为了导气、聚气。
散热涡流,懂不懂?
再说那对双子星,SRK250RR和RAW250。
仿赛和街车,这俩是摩托车圈里的基本盘。
SRK 250RR的线条,凌厉得像刀子拉出来的,嵌入式大灯,看着就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但RAW250,这才是点睛之笔。
它开辟了一个新代码,这说明什么?
说明QJ不满足于吃老本了。
这就像我跟我那帮后辈说的,你不能总拿你过去最火的那个段子去糊弄事儿,得时不时给自己来个“新篇章”。
这五款车,特别是V4的烈马和那个犀牛,它们的设计语言,已经不是“国产车”能概括的了。
它们身上有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匠气。
我跟你说个我自己的糗事。
有一次我写一个AI换脸技术,我当时特别想用“潘多拉魔盒”来形容,觉得特有文采。
结果一发出去,读者反馈说:“记者是穿越来的吧?”
我才意识到,我这句“学术腔”太重了,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写新闻,得接地气,得让胡同口的大爷看了也明白,这才是真本事。
所以,QJ这回的动作,就是把设计和技术,用最直白、最抓人的方式摆在你面前。
他们不再是偷偷摸摸地干,而是要站在米兰的舞台上,亮出家伙事儿。
那份“中国制造”的底气,我看出来了。
这车,我要是再写得文绉绉的,那才叫砸了锅。
就得这么直接,这么冲!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五款,就是他们给市场交的作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