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幻到现实:人工心脏技术的突破与未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对机器的不断革新与“人化”探索,我们不禁思考,是否有一天人类也将实现“机器化”的转变?

2018年,一部名为《战斗天使》的科幻影片问世,其中主角艾丽塔是一位独特的“半机械人”,科幻电影《战斗天使》描绘了半机械人艾丽塔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人类对机械化改造的想象。在影片中,许多角色都选择了用机械来改造自己的身体,这种改造使得他们的身体能力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从科幻到现实:人工心脏技术的突破与未来-有驾

人工器官已成功融入人体使用。目前,众多机械装置,诸如电子耳蜗、人工晶体、人工关节、人工血管、心脏瓣膜以及肌电假肢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且成效显著。各种人工器官如电子耳蜗等已被融入人体,大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这些人工器官的成功融入,为众多残疾人带来了完整身体和机体功能的希望。

从科幻到现实:人工心脏技术的突破与未来-有驾

人工心脏的研究自1950年起逐步推进,特别是“火箭心”的研发展现了中国的创新能力。早在1950年,医学专家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便携手在犹他大学的Kolff实验室,共同创造了世界首个“人工心脏”。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为心脏疾病的替代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2009年,泰心医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携手合作,历经十载精心研发,终于推出了国内首创、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箭心”。

“临床应用领域”中,人工心脏在恢复心脏功能、支持心脏移植过渡和作为终点治疗手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心脏,这一人体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其替代装置的研发与完善,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关乎生命的延续。

仿生型和功能型人工心脏各有优劣,功能型在减少感染风险方面进步明显。第一代仿生型搏动性容积式泵,尽管能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支持,但因体积庞大、损耗率高、手术切口大及易感染等缺点,目前应用较少。随后出现的第二代功能型轴流泵或离心泵,以其单转子设计、尺寸小巧、低噪声及微创植入等特点,显著降低了感染风险。

磁悬浮设计在降低机械磨损和提高相容性方面实现了突破。第三代磁悬浮人工心脏,通过磁力驱动的血泵转子叶轮,结合离心式和轴流式设计,不仅机械磨损少、寿命长,还具有出色的动态性能和生理相容性。

“替代移植与续命”中,人工心脏为等待供体的心衰患者提供了生的希望,延长了治疗时间。心血管病已成为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之首,农村和城市的死亡率分别达到45.91%和43.56%。同时,全球范围内约有8000万心衰患者,中国患者数量也高达1600万。当前,心脏移植是治疗心衰的金标准,术后5-10年的生存率可观,但供体短缺成为一大难题。

人造心脏向“长生”梦想靠近,也促使人们思考科技与人性的界限。人造心脏的发明,让我们离“长生”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在不久的将来,或许我们真的能实现“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壮举。在享受人造心脏带来的希望与奇迹的同时,我们不禁开始思考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人体的各个器官逐渐被高科技的“机械零件”所替代,我们是否还保持着原有的自我认知?这种改变究竟意味着换了“零件”,还是换了整个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