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欧洲那边戏很多。嗷一嗓子,说要给中国电动车搞个反补贴调查,听起来特别义正言辞,好像我们这边是开着高达去幼儿园抢棒棒糖的坏人。
这事儿的开头,必须是那份从布鲁塞尔飘出来的纸条,说要给我们的动力电池来个15%-30%的“惊喜”。这一下,大众的工程师心态直接就崩了。为啥?因为他家80%的电池,都是从宁德时代这个“东方神秘组织”手里拿的。这感觉就像你妈刚给你报了个奥数班,结果扭头就把奥数老师给举报了,就问你怕不怕?这不是反补贴,这是对着自家大动脉来了一刀,属于一种非常高级的自残行为艺术,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系统。
最好笑的是什么?是这个变脸速度。
几个月前,这帮欧洲议员还在绿色峰会上跟我们的车企代表亲切握手,笑得像朵太阳花,嘴里喊着“新工业星球”、“划时代合作”,彩虹屁吹得一个比一个响。结果一转眼,同一个会场,同一群人,就开始痛心疾首地控诉“产能过剩”。这翻脸速度,太阳都要一个趔趄。我作为一个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中年人,算是看明白了,所谓的“合作共赢”,就是合作的时候我全赢,你随意。一旦你真的要赢了,那对不起,桌子都给你掀了。
这就是当今车圈的真相,根本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存量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没有体面,只有“我不过了,你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以前大家还装一装,现在不装了,摊牌了,就是要用一切手段把对手摁死在地上。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他们嘴里的“产能过剩”,翻译过来其实是“性价比过剩”。坏了菜了,你这玩意儿怎么能又好又便宜呢?你这么搞,让我们这边养尊处优几十年,习惯了用品牌玄学收割的老师傅们怎么活?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标。特斯拉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马斯克本人。他们的用户买的不是车,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我就是比你懂”的优越感。你现在咣当一下,弄个配置拉满、价格打骨折的车出来,这不是卖车,你这是在砸人家的教堂,在动摇人家的信仰根基。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你看,他们搞出的所有技术壁垒,本质上都是一种表演。比如那个《通胀削减法案》,说车里有中国零件就不给补贴。再比如欧盟那个碳足迹,说要从挖矿开始算碳排放。讲真,这些条条框框,就像修仙小说里的禁制法阵,看起来牛逼轰轰,其实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真正的破局关键在哪里?不在技术,在老头乐。你信不信,只要把这些高科技电车放到中国城乡结合部的菜市场,让几个大爷大妈开着老头乐跟它们跑两圈,什么自动驾驶、什么智能避障,分分钟给你干出BUG来。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才是技术的终极考验,是来自民间的降维打击。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现实就是这么蠢。
政客们的操作更是典中典。先把你捧成“工业奇迹”,让媒体吹、让民众信,把你塑造成一个不可战胜的巨兽。然后画风一转,开始渲染“巨兽威胁论”,说工厂要倒闭了,工人要失业了,隔壁邻居的咖啡店都要关门了。情绪烘托到这儿,调查令一出,就显得顺理成章、替天行道。这一套“掌声推悬崖”的组合拳,玩得那叫一个溜。票仓和舆论,一把全收。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整活儿。
我们这边的车企呢?也没闲着。嘴上说着“深表遗憾”,身体却很诚实,欧洲二期工厂的选址会议,悄悄把地点多加了几个迪拜和墨西哥。这就像什么?就像你跟女朋友吵架,她说“你走,我不想再见到你”,你嘴上说“宝宝我错了”,但出门的时候顺手就把行李箱给收拾好了。成年人的世界,B计划永远比道歉更重要。因为谁都知道,今天还是天衣无缝的合作伙伴,明天就可能收到法院传票。生意场,没有童话,只有活下去。
加大,加大,必须加大投入。
所以别看他们又是调查又是关税,又是各种主义和法案,整得花里胡哨的。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的、心照不宣的表演。欧洲需要时间来保护它那些还没睡醒的本土车企,美国需要选票,我们需要市场。大家都在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念着自己的台词。
最终的结局是什么?结局就是,在绝对的性价比和市场需求面前,所有的壁垒都会变成一张纸。法国面包师傅抱怨能源账单的时候,他不会关心这电是哪儿来的;柏林的租车公司经理头疼成本的时候,他只会选最便宜可靠的车型。消费者用钱包投票,这才是唯一的真理。
所以,他们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折腾半天,最后发现还是得买。但能拖一会儿,就是一会儿。能恶心你一下,就是一下。这就是这场荒诞大戏的全部意义。
不务正业,但又无比真实。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