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克斯汽车公司7月18日最新数据显示,Cybertruck二季度销量同比暴跌51%,只卖出4300辆,这数字一出来,市场一片哗然——对比福特F-150闪电和GMC悍马电动皮卡,连对手的车尾灯都看不到。
很多人记得2023年底,特斯拉高调发布Cybertruck,设计负责人还说预订量超200万份,这个数字意味着16年的产量——大家都以为电动皮卡的时代来了,谁能想到2025年一开年就迎来订单大缩水,预订者纷纷退款,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Cox Automotive的数据再给了一记重锤,2025年第一季度只交付6406辆,比上一季度12991辆直接腰斩,跌幅50.8%,这下2025年3.9万辆的销量目标,怎么看都像天方夜谭。
很多车主开始怀疑人生,毕竟当初下订时,想象的是一辆炫酷、划时代的电动皮卡,但现实却是等不到、买不起、修不好,信心就这样一点点消耗光了。
外界把原因指向价格,最受欢迎的全轮驱动版直接标8万美元,远超2019年发布时承诺的5万美元,这一涨价策略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梦想和钱包的距离一下子拉开了。
质量问题也频频被曝光,2025年上半年就有多次召回记录,美国联邦交通安全局甚至两次把Cybertruck拉去正式调查,安全和可靠性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最近又有客户反映,不锈钢外壳的胶水居然失效,面板摇摇欲坠,这种小毛病变成大槽点,原本主打工业风的外观,结果成了工程质量的负面例证,谁还敢随便掏钱买单。
特斯拉原本计划到2025年中把生产线产量翻倍,想靠高产能消化市场热情,可现在工厂闲着、订单推迟,甚至有人直接退订退款,库存压力一点点堆积,转折点来得猝不及防。
市场研究机构的专家也说,下半年才是电动汽车需求的关键考验,三季度可能冲高,四季度或许还会暴跌,前景不稳,谁都不敢轻言乐观。
这场从“预订火爆”到“需求暴跌”的大戏,其实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电动车产业的信心和现实落差——消费者对未来的期待和现实体验之间的鸿沟,突然变得触手可及。
有些声音认为,Cybertruck更像是特斯拉品牌的“情怀产品”,但市场终究是用销量和口碑说话,2019年那场“钢铁风暴”的激情,如今只剩下冷冰冰的数字和一地鸡毛。
对比来看,福特F-150闪电和GMC悍马电动皮卡在同一时间段内销量稳定,说明消费者其实并没有放弃电动皮卡,只是对Cybertruck的产品力和性价比产生了动摇。
这背后折射的,是特斯拉战略上的自信与冒进,原本想用科技感和极简暴力美学打动市场,结果忽略了用户最关心的实用性、可靠性和价格敏感度。
当初预订者大多奔着马斯克的承诺和特斯拉的光环买账,现在面对连连延期、价格飞涨、质量堪忧的现实,情怀和信任也在快速消耗。
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变化,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消费者支出趋于谨慎,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留给Cybertruck的空间被一点点压缩。
回头看,Cybertruck的发布会堪称经典,现场的钢球砸窗、马斯克的自信笑容,曾经点燃无数人的梦想,如今却成了反讽的素材,互联网的记忆不会遗忘。
技术创新当然重要,但能否落地、能否持续优化体验,对消费者来说才是关键,Cybertruck在这方面确实有些“翻车”了。
质量上的小瑕疵,最终变成了品牌信任的大漏洞,消费者热情褪去之后,考验的才是真本事——谁能把产品做得又好又便宜,谁才能笑到最后。
作为行业观察者,我觉得这一轮Cybertruck的困局,不仅是特斯拉自己的问题,也给整个新能源行业提了个醒,别把概念当成信仰,别把热度当成胜利。
2025年还没过去,电动汽车的“寒冬”是不是已经开始,没人能给答案——毕竟,科技行业的变局,往往就在一夜之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