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卖一辆亏10万,比亚迪卖一辆赚2.8万,价格战下冷暖自知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聊起来特别有意思,甚至有点让人想不通。

同样是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企,都在轰轰烈烈的价格战里拼杀,结果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一边是蔚来汽车,卖一辆车据说要亏掉将近十万块钱,这钱都够在小城市付个首付了;而另一边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比亚迪,人家每卖出去一辆车,还能稳稳当当地赚到手将近三万块。

这事儿听着就挺魔幻的,对吧?

蔚来卖一辆亏10万,比亚迪卖一辆赚2.8万,价格战下冷暖自知-有驾

就好像两家餐厅都在搞促销,一家是打折打到老板自己往里贴钱,另一家却是越打折人越多,钱也越赚越多。

这中间的门道到底在哪?

为什么蔚来看似高端、服务周到的模式,反而在财务上这么吃力?

而比亚迪又是怎么做到把车价一降再降,还能有钱赚的?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思路和生存法则的较量,值得我们普通人好好琢磨琢磨。

咱们先说说蔚来。

很多人对蔚来的印象,都离不开“高端服务”和“用户体验”这几个字。

尤其是它的换电站,确实给车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想象一下,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里,别的电车排着长队等充电桩,蔚来车主潇洒地开进换电站,几分钟换好电池就满电出发了,这种优越感是实实在在的。

但这份便利和优越感的背后,是蔚来付出的巨大代价。

一个换电站的建设成本,不算地皮和后期维护,光是设备投资就要一百五十万左右。

蔚来在全国建了三千多座,这笔钱算下来就是几十个亿的巨额投入。

问题是,这么昂贵的设施,利用率却并不理想。

根据一些行业分析数据,全国有七成左右的蔚来换电站,每天服务的车辆还不到三十五单,而行业内普遍认为,至少要达到六十单才能勉强覆盖成本,实现盈亏平衡。

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换电站每天都在“烧钱”运营。

蔚来卖一辆亏10万,比亚迪卖一辆赚2.8万,价格战下冷暖自知-有驾

更让蔚来感到压力的是,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就在蔚来大力铺设换电网络的时候,以比亚迪和华为为代表的企业,已经把快充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什么充电五分钟就能跑四百公里,这种充电速度已经大大缩短了和换电的时间差距。

当充电变得越来越快,换电站的独特优势也就在慢慢被削弱。

这就好比你花大价钱修了一条专属的高速公路,结果旁边新开了一条不收费的普通公路,路况还好,车速也提上来了,那你的专属高速公路自然就没那么香了。

除了换电站这个巨大的开销,蔚来在其他方面的投入也相当惊人。

为了维护高端形象和所谓的“用户企业”理念,蔚来喜欢在城市最繁华、租金最贵的地段开设NIO House,也就是蔚来中心。

这些地方装修得像个豪华会所,车主可以在里面喝咖啡、开会、办活动,体验确实不错,但一年几千万的租金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反映到财报上,蔚来每卖出一辆车的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高达七万多元,这个数字是另一家新势力理想汽车的三倍还多。

钱都花在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面子”上,但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来说,却是一个持续的拖累。

在研发方面,蔚来也显得有些“用力过猛”。

投入一百三十多亿搞研发,方向包括自研芯片,甚至还跨界造手机。

掌握核心技术的想法是好的,但市场似乎并不完全买账。

自研的芯片装在车上,普通消费者很难直观地感受到它和别的芯片有什么天壤之别;而那款NIO Phone,除了能当车钥匙,其他功能和市面上的主流手机相比并没有突出优势。

这种研发投入,没能直接转化成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的核心产品力,反而进一步吞噬了本就紧张的利润。

再加上推出的新品牌,比如乐道和萤火虫,市场表现也远不及预期,没能形成新的增长点。

蔚来卖一辆亏10万,比亚迪卖一辆赚2.8万,价格战下冷暖自知-有驾

资本是现实的,看到这种情况,像腾讯、高瓴资本这些早期的重要投资者纷纷减持,蔚来的股价也随之大幅下跌,这让很多老车主心里也犯嘀咕:自己当初看重的“终身免费换电”权益,如果蔚来一直这么亏下去,未来还能不能兑现?

看完了蔚来,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比亚迪,那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比亚迪的玩法,可以说是把制造业的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运用到了极致。

它能一边降价,一边赚钱的秘密,首先在于它的“垂直整合”能力。

这个词听起来专业,说白了就是“自给自足”,汽车里很多核心的、值钱的零部件,比亚迪都自己生产,不依赖外部供应商。

最典型的就是电池。

电池是电动车成本的大头,差不多占了整车成本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

当其他车企都要向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采购电池时,比亚迪自己就是电池生产的巨头。

它的刀片电池,不仅在安全性上备受好评,更重要的是,自己生产的成本要比从外面买低至少15%。

这就好比两家饭店竞争,一家店的米面粮油都得从市场上高价批发,而另一家店自己有农场,成本优势自然就出来了。

除了电池,像IGBT功率芯片这种控制车辆电流的关键元件,比亚迪也早就实现了自研自产,这又省下了一大笔钱。

有专业机构拆解了比亚迪最新的秦L车型,发现它的零部件数量比上一代减少了40%,甚至连用的螺丝钉都比以前少了28颗。

这种对成本的控制,已经精细到了每一个细节,每一颗螺丝,真正做到了“把钱花在刀刃上”。

其次,比亚迪充分利用了规模效应。

2023年,比亚迪一年卖了超过三百万辆车,今年的势头更猛,预计能达到四百多万辆。

蔚来卖一辆亏10万,比亚迪卖一辆赚2.8万,价格战下冷暖自知-有驾

如此巨大的销量,就像一个巨大的分母,把高昂的研发费用、生产线的建设费用等等,摊薄到每一辆车上。

所以我们看到,比亚迪的单车研发费用只有一万出头,远低于其他车企。

薄利多销,通过海量的市场占有率来获取总利润,这是最朴素也最有效的商业逻辑。

更聪明的一招是,比亚迪在国内和海外市场采取了不同的定价策略。

在国内,它用秦、海鸥这些极具性价比的车型,以低价策略冲击市场,抢占份额,把竞争对手打得喘不过气。

而在海外,它则主推仰望U8、方程豹5这些高端车型,定价远高于国内。

比如仰望U8,在海外的售价高达三百多万人民币,一台车在海外赚的钱,顶得上在国内卖好几台甚至十几台车。

用海外市场的高利润,来反哺国内市场的价格战,这套组合拳打得非常漂亮,既保住了国内的市场份额,又保证了公司的整体利润。

最让竞争对手感到“绝望”的,是比亚迪的“技术下放”。

它毫不吝啬地把一些原本属于高端车型的配置,用在了十几万甚至几万块的平价车上。

比如,在三十多万的腾势N7上标配了通常百万级豪车才有的四电机系统;在十二万的秦L上,竟然能看到空气悬架的影子;甚至在七万多块钱的小车海鸥上,都配备了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这种做法,用网络流行语说就是“降维打击”,让同价位的其他品牌车型在配置上毫无还手之力。

一位德国网友看到比亚迪的配置和价格后都忍不住感叹,这样的车在德国卖二十万欧元都会被抢购。

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业强大实力的体现。

所以你看,蔚来和比亚迪,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蔚来更像一个理想主义者,它赌的是一个长远的未来,希望通过极致的服务和体验构建一个高端的用户生态圈,但这个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巨额资金,风险极高。

而比亚迪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它立足于制造业的根本,通过对成本的极致控制和巨大的生产规模,牢牢地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它相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先保证自己能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才有资格去谈论更宏大的理想和未来。

商业世界的法则就是这么残酷,情怀和故事固然动人,但最终能让一个企业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利润和健康的财务状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