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宣布携手打造全新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在经过两个月的沉淀后,4月16日,尚界这一品牌才终于在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官宣。
尚界为何而生?
作为国内最大的传统车企,上汽在2024年的销量不甚理想,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达20%。同时,2024年上汽集团旗下的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仅占集团总销量的20左右%。
在AI崛起、人工智能上车、智驾下放成为行业发展新潮的情况下,也预示着上汽亟需通过加码新能源和智能化才能打破目前的局势。
华为则主要通过鸿蒙智行体系旗下的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未交付)在2024年的乘用车市场内取得了44.5万辆的年销量成绩,并通过问界M9(50 万级)、智界R7(30 万级)等车型在高端市场实现突破。
但目前国内高端车市场拥有的增长短板已非常明显,且“四界”的布局集中在23 万-100万元价格带,尚未覆盖20万元级以下这一占据中国70%购车人群的主流消费市场,难以支撑鸿蒙智行2025年冲击百万销量的目标。
另一方面,华为智驾也并非稳定的金字招牌。旗下的问界M7在2024年取得了19.7万辆的销量成绩,仅3月便售出了18512辆,成为了当时的爆款。而到了2025年3月问界M7的销量却只有6512辆,大幅下滑。因此华为也亟需第五界,来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在合作模式上,通过尚界首期投入达到60亿元,专属团队人员超过5000人,并将在上海建设专属超级工厂等一系列举措来看,华为与上汽或将采用与问界一样的智选车模式。即华为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并参与产品定义;上汽则负责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及部分品牌标识设计,这点在后续的介绍中也可以体现。
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华为的技术优势,又让上汽在品牌和生产端拥有更多话语权。从“尚界”注册的Logo中嵌入了“SAIC”字样就可以看出,上汽想与其他“四界”品牌形成差异化。
尚界的首款车型将会有何表现?
其实早在去年,上汽便已经和华为开始着手“尚界”品牌及首选车型的打造,其不仅是想要在新能源淘汰赛中快速互补,更是为了推进首款车型能够在今年秋季正式落地,以此来和比亚迪、吉利等车企抢占拥有70%用户的20万元级市场。
据介绍,尚界的首款车型将采用鸿蒙智行的家族化语言设计,以目前鸿蒙智行的销量来看,大众对这一家族外观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这也预示着尚界的首车拥有极高的辨识度。
在智能化方面,尚界的首款车型将搭载华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即鸿蒙座舱、华为高阶智驾、华为智能网联生态,以及华为新的电子电器架构等最前沿的技术。
就目前来看,基于HarmonyOS技术所打造的鸿蒙智能座舱,已经实现了设备间的“无感互联”。除语音助手外,座舱还支持手势控制、人脸识别、AR-HUD增强现实显示等功能,并能够通过AI引擎感知用户习惯和环境变化,自动触发个性化场景。
最新的华为乾崑智驾ADS 3.0更是鸿蒙智行的核心所在,通过端到端架构、硬件创新、安全冗余、生态协同四大支柱,ADS 3.0实现了从 “辅助驾驶” 到 “自主决策” 的跨越。
ADS 3.0基于盘古大模型打造的端到端架构,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的全链路 AI 驱动,可识别超 2000 种障碍物类型,并通过学习海量真实驾驶数据,使车辆决策更接近人类驾驶员的预判逻辑。
其行业首创“真・车位到车位” 智驾功能,支持从出发地车位到目的地车位的全程自主驾驶,且无需预先记忆路线,首次进入陌生停车场即可自动规划路径。
同时,该系统还能够与鸿蒙座舱进行深度协同,支持手机端导航一键流转至车机、语音控制智驾功能,其智驾功能与安全性能的可靠性,已经在市场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对四界以往的新车上市规律,以及现有车型的销量趋势来判断,尚界的首款车型在动力系统方面或将首先采用上汽的增程系统方案,并在后续推出纯电车型,从而覆盖日常通勤和长途旅行等不同用户的需求。
尚界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当下国内乘用车市场的淘汰赛已经到了将要互亮底牌的决胜阶段,车企在各个领域的内卷更达到了白热化。那么作为新人入局的尚界还有机会吗?
在智能化方面,比亚迪于今年推出的天神之眼,首次将智驾系统下探到了7万元的海鸥车型上,开启了全民智驾时代;吉利发布的千里浩瀚智驾解决方案,计划通过规模化上车后实现智驾下放。而目前国内15万-25万元的乘用车市场也主要是由比亚迪和吉利占据。
此次二者合作即将推出的“尚界”,不仅是鸿蒙智行的第五个品牌,也可能标志着华为首次将智能化技术下沉至15万-20万元区间,从而和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一线车企竞争主流市场。
若尚界成功将华为ADS 3.0 引入15万-20万元市场,将推动智驾功能从“高端专属”向“大众标配”过渡,与比亚迪和吉利等车企在智能化上形成“技术下沉”与“成本下探”的双向竞争。
目前来看,尚界凭借华为的技术背书和上汽的制造能力,有望在15万-20万元市场分得一杯羹,但从长期来看,尚界还需要构建起“技术 + 生态 + 服务”的护城河,才能在智能化下半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