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很多普通人来说,汽车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每天开着它上下班、接送孩子、出门旅行,但它到底是怎么运转的,身体状况好不好,我们可能并不真正了解。
很多人觉得,车子只要能跑就行,保养维修那是4S店和修理厂的事。
但实际上,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检查,不仅能省下不少钱,更重要的是能提前发现安全隐患,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出行安全。
这并不需要您成为机械专家,只需要一点点细心和几个我们日常就能接触到的小工具,就能给您的爱车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我们先从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部位说起——轮胎。
它就像我们脚上穿的鞋,鞋子不合脚或者磨坏了,走路都费劲,更别说高速行驶了。
根据咱们国家交通管理部门的一些统计分析,高速公路上发生的意外事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和轮胎的突发状况,比如爆胎,有直接关系。
所以,对轮胎的检查,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首先要看的就是胎压,这好比人的血压,高了低了都不行。
检查胎压不能凭感觉用脚去踹,那太不靠谱了。
最好是每个月固定检查一次,并且一定要在冷车状态下进行。
所谓冷车,就是车子至少停放了三四个小时以上,比如早上出门上班前。
因为车子一开动,轮胎和地面摩擦会生热,里面的空气热胀冷缩,胎压就会升高,这时候测出来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标准的胎压值在哪看呢?
很简单,打开驾驶位的车门,在门框上或者油箱盖内侧,通常都会有一张小标签,上面清楚地标明了厂家建议的胎压范围,一般家用的轿车和SUV,这个数值都在2.3到2.5bar之间。
不过,这个标准值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比如现在越来越普及的新能源汽车,由于车身底下背着一组沉重的电池,体重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要重不少,所以它们的胎压通常需要比标准值高出0.1到0.3bar,这样可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跑起来更省电。
季节变化也得考虑进去,夏天地面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更容易膨胀,可以适当比标准值调低0.1到0.2bar,给它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而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则需要反过来,把胎压调高0.2bar左右,防止胎压过低导致轮胎磨损加剧和油耗(或电耗)增加。
看完了胎压,接着就要看磨损情况。
这里有个特别好用的小窍门,就是掏出一枚一元硬币。
把硬币竖直插进轮胎花纹的沟槽里,如果轮胎花纹能把国徽的边缘整个盖住,说明轮胎还很新,可以放心使用。
如果刚好能看到国徽的下边缘,那就要提高警惕,说明轮胎磨损已经过半。
如果连“中国人民银行”那行字下面的年号边缘都能看到了,那就别犹豫了,必须马上换轮胎。
因为这些花纹沟槽的主要作用是在雨天排水,一旦磨平了,下雨天车轮就像踩在滑板上,非常容易打滑失控。
同时,您还要绕着车走一圈,仔细看看轮胎的侧面,有没有被马路牙子刮伤的口子,或者有没有像长了瘤子一样鼓出来的小包。
这种鼓包是轮胎内部的帘布层断裂引起的,是爆胎的极高风险信号,一旦发现,哪怕轮胎还很新,也必须立即更换,这可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检查完“脚”,我们再来看看汽车的“血液”和“体液”,也就是各种油液。
发动机机油是重中之重,它承担着润滑、降温、清洁等多重任务。
检查机油同样要在车辆停放在平坦地面上的冷车状态下进行。
打开发动机舱,找到那根通常带有黄色或橙色拉环的机油尺,把它拔出来用干净的纸巾擦干净,然后再完全插回去,等几秒钟再拔出来。
这时,机油尺末端的油液痕迹应该在MIN(最低)和MAX(最高)两条刻度线之间。
油液过低,发动机会因润滑不足而严重磨损;油液过多,则会增加发动机内部的运转阻力,还可能导致积碳增多和烧机油。
除了看液位,还要看颜色和状态。
新机油一般是清澈的淡黄色,如果拔出机油尺发现上面的油液已经变得像墨汁一样黑,或者用手指捻一下感觉有明显的杂质颗粒感,那就说明机油已经“脏”到需要更换了。
接着是冷却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防冻液。
它的作用可不只是冬天防冻,夏天它还能防止发动机“开锅”。
找到发动机舱里那个半透明的冷却液壶,观察液位是否在LOW(低)和FULL(满)的刻度线之间。
如果低于下限,需要及时补充同品牌同型号的冷却液,千万不要混加,更不能直接加自来水。
这里要特别提醒,绝对不要在热车状态下拧开冷却液壶盖或者水箱盖,里面高温高压的液体会瞬间喷出,造成严重烫伤。
然后是玻璃水,这个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忽略。
不要等到下雨或者被前车溅了一身泥,雨刮器在挡风玻璃上干刮发出刺耳噪音时才想起来。
定期检查一下,少了就及时补充。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朋友,进入秋冬季节,一定要提前换上防冻型的玻璃水,否则一旦结冰,不仅喷不出水,还可能把储液壶和管路冻裂,维修起来既花钱又费事。
最后是刹车油,它关系到制动系统的生死存亡。
刹车油有个特性,就是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时间长了,含水量一高,它的沸点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在山区连续下长坡或者激烈驾驶时,刹车系统温度急剧升高,含水的刹车油就可能沸腾,在刹车管路里产生气体,这时您会感觉刹车踏板一脚踩下去软绵绵的,甚至完全失效。
所以,一般建议每两年或者每行驶四万公里就更换一次刹车油。
平时可以观察刹车油储液罐的液位是否有下降,如果发现液位无故降低,那很可能是刹arasco.com.br管路有泄漏,这是天大的安全隐患,必须立刻去修理厂检查。
说完了内部的“体液”,再来看看汽车与外界沟通的“五官”和“神经系统”——灯光和制动。
灯光是汽车的“语言”,晚上行车、变道、刹车,全靠它来给其他车辆传递信息。
检查灯光最好找个光线暗点的地方,比如傍晚或者地下车库。
坐进车里,把所有的灯都打开试一遍:近光灯、远光灯、前后雾灯、示宽灯、倒车灯。
转向灯和刹车灯需要别人在车外帮忙看一下,或者自己找个墙面或玻璃幕墙,通过反光来观察。
如果发现转向灯闪烁的频率变得特别快,通常是那一侧有一个灯泡坏掉了,需要及时更换。
这不仅是为了安全,也是咱们国家每年车辆年检的必检项目,别因为一个小灯泡的问题过不了年检,那就太冤了。
制动系统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们可以自己检查刹车片的厚度。
把手机打开手电筒和拍照功能,从轮毂的缝隙里伸进去,对准刹车卡钳的位置拍张照片。
新的刹车片厚度大约有1.5厘米,如果从照片上看到摩擦材料的厚度已经小于3毫米,大概也就两枚一元硬币叠起来那么厚,那就必须更换了。
除了看,还要感受。
找一条车少的平直路面,把车速提到30公里每小时左右,然后轻柔而稳定地踩下刹车。
感受一下刹车踏板的脚感是否扎实,车辆减速是否平稳,有没有往一边跑偏的趋势,或者有没有传来“吱吱嘎嘎”的金属摩擦声。
这些异常感受都可能是刹车系统出问题的信号。
最后,还有一些零碎但同样重要的检查项目。
比如雨刮器,看看胶条有没有老化开裂,刮水后玻璃上是否会留下水痕或者条纹,如果有,就说明该换了,否则下大雨时会严重影响视线。
还有电瓶,很多免维护电瓶上都有一个观察孔,也叫“魔眼”,通过颜色就能判断状态:绿色代表状态良好,黑色代表需要充电,变成白色或浅黄色则意味着电瓶寿命到头,需要更换。
最后,别忘了检查车上的应急物品,三角警示牌和灭火器是法定必须随车携带的。
要确保灭火器的压力指针在绿色区域内,并且还在有效期内。
有条件的话,备上一套搭电线,以防万一电瓶亏电,也能及时自救或帮助他人。
这些看似琐碎的检查,花不了您多少时间,但养成习惯后,您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爱车,开车上路也更有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