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中国城市的马路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电动两轮车的价格差距特别大。
便宜的,可能一两千块钱就能买到一辆,满足基本的代步需求;而贵的,动不动就卖到七八千甚至上万块,这个价格都足够买一辆成色不错的二手小汽车了。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纳闷,同样是两个轮子加一个电瓶,这上万块的电动车到底贵在哪里?
是真的技术含量高,用料扎实,还是像大家常说的,是厂家在收“智商税”?
最近,行业里的老牌巨头爱玛,就好像在这个问题上栽了个大跟头。
他们雄心勃勃地推出了万元级别的高端电摩,但市场反应却相当冷淡,似乎根本卖不动。
这就更奇怪了,为什么同样是走高端路线,后起之秀九号、小牛就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而作为行业老大哥的爱玛一出手,大家就觉得不香了呢?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近二十年发展逻辑的一场深刻变革。
要把这事儿说清楚,我们得把时间往前倒十几年。
那时候的电动车市场,可以说是相当混乱,品牌多得像雨后春笋,全国有两千多家厂子都在造电动车。
但产品嘛,说实话都大同小异,没什么技术上的差别。
那企业之间靠什么竞争呢?
答案简单又直接:比谁请的明星代言人名气大。
这股风气是新日电动车先带起来的,他们请来了功夫巨星成龙,一句“有阳光的地方就有新日电动车”的广告词喊得家喻户晓。
雅迪一看这招好使,立马签下了当时火遍亚洲的女子组合S.H.E。
而爱玛,则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豪赌”的决定,他们砸下了三千万的天价,请来了华语乐坛的天王周杰伦。
在那个年代,三千万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爱玛的管理层事后评价说,这笔钱花得太值了,带来的品牌效应至少值二十个亿。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周杰伦那句“爱,就马上行动”的广告语,随着他的歌声传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也把爱玛的品牌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消费者的心里。
就在2010年,爱玛的年销量猛增到220万辆,一下子就坐上了行业第一的宝座。
从那个时候起,爱玛的品牌基因就定了调:它是一个靠着强大的营销能力,把一个大众化产品卖给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国民品牌。
它的成功,是渠道和营销的胜利。
然而,市场总是在变化的,光靠嗓门大、广告响,并不能永远保持领先。
行业的第一次真正洗牌,发生在2018年。
国家出台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国标”。
这个政策对电动车的时速、重量、电机功率都做了严格的限制,一下子就把行业门槛提得非常高。
那些技术不达标、生产不规范的一千九百多家小作坊,直接就被淘汰出局了。
市场环境清朗了,也给真正有实力的品牌带来了新的机会。
就在这场变革之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个搅局者,它就是小牛电动。
2015年,当小牛的第一款车N1问世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它的创始人李一男,是个技术圈里的传奇人物,27岁就做到了华为的常务副总裁。
他带着一帮从宝马、英特尔等国际大厂出来的技术精英,用造智能手机的思路来造电动车。
德国的博世电机、日本的松下锂电池、用手机APP就能远程锁车控车,这些配置在当时简直是“天顶星科技”。
虽然售价高达五千元以上,但在京东众筹上一亮相,三个多小时就卖了七千多万,创造了行业神话。
小牛的出现,第一次让消费者明白,原来电动车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它还可以是一个很酷、很有科技感的“大玩具”。
人们开始愿意为这种设计感、科技感和高品质的体验支付更高的价格,小牛也因此被冠上了“电驴界爱马仕”的称号。
小牛的成功,可以说为电动车高端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但可惜的是,它没能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一方面,创始人李一男在两轮车业务最火的时候,突然宣布要去造四轮汽车,这个决策分散了公司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最终以失败告终,也拖累了主业。
另一方面,也是更致命的一点,小牛在成本压力下,开始在消费者最看重的核心部件上“偷工减料”。
曾经引以为傲的松下电池被换成了国产的远东电池,博世电机也变成了名不见经传的国产品牌。
消费者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宣传能跑80公里的车,实际开60多公里就没电了。
甚至有用户反映,在过马路的时候,眼看着电量从50%突然掉到0%,这种经历可以说是相当惊魂了。
对于一个靠品质和用户信任建立起来的高端品牌来说,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毁长城。
信任一旦崩塌,再想重建就难了。
短短几年时间,小牛的市值从巅峰时期蒸发了超过九成,从一个行业颠覆者,变成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案例。
就在小牛陷入困境的时候,另一家公司抓住了机会,它就是九号。
九号公司本来是做智能平衡车起家的,在智能短途出行领域有很深的技术积累。
2019年,它才正式进入电动车市场,但它的打法非常清晰和精准。
它没有去和雅迪、爱玛拼价格、抢中低端市场,而是直接瞄准了被小牛教育过一遍的、追求新潮和科技感的年轻消费群体。
九号把小牛开创的“智能化”路线推向了极致。
它的产品,不是简单地加个APP,而是把整个用车体验都智能化了。
比如,全系标配无钥匙启动,靠近就解锁,离开就上锁;可以通过手机APP把骑行权限分享给朋友;车子的灯光、音效都可以个性化设置。
它成功地把电动车从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塑造成了一个可以彰显个性的“潮流科技单品”。
这种策略精准地抓住了年轻人的心,让他们觉得花更多的钱买到的不只是一辆车,更是一种全新的、更酷的生活方式。
因此,九号的销量飞速增长,短短几年时间,就在4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销量连续领先。
甚至在2025年,九号的公司市值一度超过了雅迪,这标志着电动车行业的权力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重塑。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爱玛的万元电摩为什么卖不动,原因就非常清楚了。
当爱玛也想进入高端市场时,它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品牌认知错位。
在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目中,爱玛的形象是“国民品牌、结实耐用、价格实惠”。
大家习惯了花两三千块钱买一辆爱玛。
现在你突然推出一款上万块的车,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必然是:凭什么?
你这车贵在哪里?
难道就是因为外壳用了更好的烤漆,坐垫更软吗?
这种基于“材料”的传统高端逻辑,已经无法说服新一代的消费者了。
因为在他们面前,有九号这样的选择。
他们花一万块钱,买的是那种手机一碰就走的便捷,是随时随地查看车辆状态的安心,是和朋友分享骑行乐趣的社交属性。
这套“智能体验”的价值体系,是九号的核心竞争力,但却是爱玛品牌过去二十年里从未涉足过的领域。
爱玛试图用一个更“豪华”的躯壳去冲击高端,而九号是用一个更“聪明”的大脑赢得了市场。
所以,爱玛的高端化受挫,并非产品本身质量不好,而是它的品牌基因和当下市场的核心需求发生了脱节。
它想在新时代的牌桌上打出高端牌,却发现游戏的规则早已被对手重新定义了。
这场竞争清晰地告诉我们,今天的“高端”,不再仅仅是看得见的用料,更是看不见的智能化体验和品牌文化认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