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写文提过,消费级与车规级,前者是普通模式,后者是地狱模式。从芯片到座椅皮革,从塑料部件到车载系统,车规级与消费级产品在成本与品质方面天差地别。近日,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发布发视频,从车企角度入手,鞭辟入里地解释消费级和车规级芯片差别很大,并郑重申明“汽车不是快消品,奥迪绝不会拿用户练手”。
消费级与车规级芯片之间有三大“鸿沟”
李凤刚并不是那些所谓的“IP化创始人”,他毕业于清华大学,于2003年入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先后担任技术开发部产品工程师,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战略与运营管理总监、东北区总经理、东区总经理,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妥妥的理工男一枚。跟他聊情怀可能聊不到一块儿,但跟他聊技术、聊标准、聊品质,绝对头头是道。
在视频中,李凤刚解释称:“车规级芯片是指通过了国际标准AEC-Q、ISO 26262和IATF 16949等一系列认证的芯片;而大家用的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上用的则是消费级芯片;两者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区别。首先是工作环境不同,消费电子一般都用在室内舒适的环境,而汽车要面临高温、低温、雨雪、沙尘、颠簸、震动等更复杂恶劣的环境,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其次是使用寿命不同,消费电子更新换代很快,普遍设计寿命只有3-5年,而一台车往往要用10-15年甚至更久,车没坏芯片坏了也不行,所以车规级要求供应商稳定供货10年以上,不同批次产品的一致性要求也极高。
第三是安全余量不同,车需要载着客户高速行驶,一旦发生问题,结果往往是致命的;消费级芯片的缺陷率允许到500PPM,即每100万件中允许有500件出现故障;而车规级芯片缺陷率通常要求低于1PPM,即百万分之一;两者相差500倍。此外,汽车会出现频繁颠簸,电磁场也更复杂,都要求车规级芯片具备更高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
车规级关乎成本控制,更是安全底线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深刻理解并尊重车规级与消费级之间的巨大鸿沟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成本控制,更是安全底线。当消费电子追求“更快更新”,车规级世界坚守的依旧是“绝对可靠”。可惜,普通消费者根本不懂,新入行的捞家们可能不在乎,说到底,这是观念上的区别,不只是消费习惯,更在于规则制定。
视频中,李凤刚还特别提到,在奥迪的造车理念中,车绝不是快消品,始终把保障用户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涉及乘客安全方面,奥迪绝不轻易采用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也绝对不会拿用户练手。此举完全彰显出奥迪,甚至是老一辈“汽车人”的匠心制造品质,不仅仅代表着技术的进化,更是对安全、效率和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
所谓的“车规级”和“消费级”之争,无非是两种不同的造车理念。前者把车当成了大宗商品、家庭硬件,使用年限十年起步;后者则把车当成了类似手机、平板一样的消费电子,每年出新款,巴不得用户年年换新。两种理念孰优孰劣,其实就看你自己所属的阶层,是牛马的,自然希望一分价钱一分货,用得越久越好;家里有矿的,买个玩具而已,年年换新也无所谓。至于那些容易被洗脑的韭菜,多吃几次亏就会明白过来。
写在最后:
怕的就是小白鼠当久了,万一没命了,那该找谁?找车企?人家一年几千万养着的法务团队指着咪咪小字的购车合同一字一句跟你解释免责条款应该如何理解。上法院?不断地重审、补充材料、上诉都能拖你十好几年,律师费都足以让你破产。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看看罗马仕,充电宝一年卖出几千万个,出现大批质量问题后,工厂关停,高管跳槽,老板跑路,这“一套三连”的举动充分证明了什么叫“有限责任公司”。而某些新能源车企,从本质上看,和充电宝企业又有多少区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