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被中国震到了,新能源汽车芯片齐攻城,全球格局拐点已到,美国设墙还是合作?

施密特在《大西洋月刊》直言,如今外国人走进中国感到的震撼,像120多年前李鸿章初见美国一样,而如果美国继续以敌对方式封堵中国技术,美国自己的技术领先地位会动摇

这句话像把窗户一下推开,风从历史里灌进来,带着工业时代的轰鸣和今天街头的电流声,一前一后照见技术的跃迁

施密特被中国震到了,新能源汽车芯片齐攻城,全球格局拐点已到,美国设墙还是合作?-有驾

历史的镜子很吵

光绪二十二年,甲午余震未平,李鸿章站在美国的高楼和车轨边,知道清政府根本没有与之抗衡的底气

光绪二十八年的那辆“不给司机坐在旁边”的汽车,像是一段错过未来的礼仪

再到1908年福特T型车大规模流水线投产,美国拿着“工业化钥匙”开门,后来欧美和日韩把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件握在手里,几十年都是他们的天下

中国换了一条路

燃油车的三大件被电池、电机、电控替代,技术路线一变,优势也换了位置

1992年,钱学森写信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强调环境安全与技术追赶,中国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应该抢占新技术制高点

今天看,这封信的语气克制,但眼光很远

施密特被中国震到了,新能源汽车芯片齐攻城,全球格局拐点已到,美国设墙还是合作?-有驾

中国走的是多路线并行,锂电是主力,氢燃料、固态也在推进,像是给未来留了几条备选走廊

把时间拉回2024年夏天,施密特在上海的WAIC走街串巷,直观感觉是“中国在用力跳向未来”

地铁口旁密密麻麻的充电桩,展馆里机械臂像在和算法练太极

他点名的小米生态从手机到家电再到汽车,把“制造业打底的智能生活”做成可触摸的样子

而华为用“史无前例”的研发投入顶住芯片封锁

有人感慨,如果把同样的限制复制到美国企业身上,就连英特尔也可能站不稳

施密特的判断很清晰:中美各有强项,美国在先进芯片和制造设备上占优,但制造业与能源产业是国家的地基,这一块中国更厚实

他不赞成靠关税逼制造业回流

他主张让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把优势拼起来,像中国汽车产业早年的中外合资一样,先把产业盘活

施密特被中国震到了,新能源汽车芯片齐攻城,全球格局拐点已到,美国设墙还是合作?-有驾

这背后不是“谁输谁赢”的逻辑,而是“如何把成本和时间都降下来”的务实

事实在往他的观点上靠拢

国际能源署2025年5月的报告预计

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突破2000万辆,中国继续领跑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100万辆,占国内新车近半

2025年一季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市场占比达41.2%

这不是海报上的数字,是商场地下一层的订单,是快充站深夜的车流

中国车用芯片国产化率在2025年上半年升至35%,中端领域渗透率达67%

上半年国内有企业攻下7纳米车规级制程,计划年底建产线,这一步对“卡脖子”是动真格

施密特被中国震到了,新能源汽车芯片齐攻城,全球格局拐点已到,美国设墙还是合作?-有驾

全球化的脚步也在加快

2025年10月,比亚迪登陆阿根廷乘用车市场

多家中国车企同时宣布进军欧洲高端市场,讨论从“能不能去”变成“去到什么位置”

而另一边,美国对电动汽车的政策争议不小

据多家美媒报道,联邦税收抵免的终止和充电基础设施资金冻结被批评为“像自断后路”

行业里有人直言,这会让美国车企在技术迭代上慢半拍

其实我们不是第一次看到“后来者靠技术路线完成逆袭”

移动通信就是一张很好的对照

施密特被中国震到了,新能源汽车芯片齐攻城,全球格局拐点已到,美国设墙还是合作?-有驾

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曾说,TDD技术让中国从“1G空白”到“5G引领”,后发也能通过路线创新实现赶超

从TD-SCDMA到TD-LTE再到5G的SBA架构

中国不靠跟随,而是把标准做成自己的语言,牵头300多个国际标准,网络和用户规模都走到了世界第一

这套方法论——选路、定力、生态——今天在新能源汽车上也不断复用

反面教材也摆在桌面上

美国明明是燃油车王国,却在新能源转型上走走停停

2010年后中国加速布局,2024-2025年推出“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车型和更强的辅助驾驶

而不少美国车型的同价位竞品量产计划仍要等到2027年

当一个国家把关税当成挡箭牌时,它也在把市场当成走廊,结果是走廊越来越窄

施密特被中国震到了,新能源汽车芯片齐攻城,全球格局拐点已到,美国设墙还是合作?-有驾

把镜头拉近一点

街边一位网约车司机说,凌晨两点去充电,现在基本不用排队,便宜又稳定,车子跑起来安静,城市也跟着安静

这句生活化的反馈,往往比发布会更能说明产业在地层的变化

当电池、芯片、算法、充电网络互相“认门”,产业的时间成本就被压缩,城市的节奏也被重写

瞿国春的观点笃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政策与创新驱动实现“换道超车”

听起来像口号,但落地就是供应链协同、工程师文化和产能组织力

我们常说“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其实也可以更朴素地理解为“让普通人买得起、用得爽”,这是技术的民生意义

中美科技竞争走到今天,本质更像“开放合作”与“封闭对抗”的选择题

施密特提醒的不是谁强谁弱,而是“墙”与“桥”的差异

施密特被中国震到了,新能源汽车芯片齐攻城,全球格局拐点已到,美国设墙还是合作?-有驾

设墙,短期似乎安全,长期可能贵、慢、窄;

修桥,短期复杂,长期也许便宜、快、宽

在产业链如此深度互嵌的当下

谁能把“相互依赖”转成“相互增益”,谁就能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的规模优势

历史的回声很有意思,李鸿章当年震撼的是蒸汽与钢铁的时代,而今天的外国访客被震到的是电流与算力的时代

震撼的共同点在于“看见了新的组织方式”

当生产和技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广覆盖地落在普通人的日常

这就是文明的升级

施密特的文章像一盏路灯,照亮的不只是中国的速度,也照到美国的岔路口

施密特被中国震到了,新能源汽车芯片齐攻城,全球格局拐点已到,美国设墙还是合作?-有驾

结尾不妨重申那句最刺耳也最真诚的话:如果美国继续以敌对姿态面对中国企业,它可能会走向封闭的道路,技术不再是一流

反过来

如果把桥铺出来,让资本、人才、技术在更大的市场里合拍

未来的竞争也许不再是零和

历史给出的答案,往往简单却不容易执行,选路、定力、开放,依然是那三件事

而我们关心的,是这三件事能不能让更多人坐上好车、用上好网、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才是技术被称为“希望”的理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