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联合声明,别让碰撞变争议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i8上市发布会上,一段与东风柳汽乘龙卡车的碰撞测试视频引爆舆论。视频中,理想i8在100公里/小时正面对撞后表现稳定,而那辆8吨重的乘龙卡车却被撞得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断裂分离,视觉冲击力极强。这番“神迹”迅速引发公众对测试真实性与公平性的质疑,尤其当网友扒出卡车品牌标识未打码,大量质疑涌向乘龙卡车官方,一场无妄之灾骤然降临。

事件迅速升级。7月31日,东风柳汽发布声明,直指理想汽车存在侵权行为,并质疑测试场景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甚至扬言保留法律追责权利。8月1日,乘龙卡车再发《致乘龙卡友的一封信》,强调测试场景与实际交通情况存在巨大差异,暗示“聪明人一眼看出真假”。面对汹涌的舆情,理想汽车与中国汽研于8月3日深夜回应,称使用乘龙二手卡车仅为“移动式壁障物”,无意引导性评价,卷入争议实属“无心之举”。

直至8月6日晚,理想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研)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柳汽)三方终于发布联合声明,为这场闹剧画上句号。理想汽车致歉,承认对品牌关联风险预估不足;中国汽研抱歉,承认未能及时、清晰阐明测试车辆性质,流程管控存在疏漏;东风柳汽则重申其“高品质+可信赖”的质量方针,并呼吁抵制不正当竞争。三方共同倡议行业自律,聚焦核心技术创新,回归产品本质。

然而,这份迟来的“和解”声明,并未彻底消除行业对“碰瓷式”营销的深层忧虑。这起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远超一次公关危机,它揭示了中国汽车市场在产品测试、信息发布及营销策略上存在的系统性漏洞。当企业为了追求眼球效应,不惜模糊测试边界,甚至无意中损害友商声誉时,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都在被侵蚀。

要杜绝此类“碰瓷式”营销的反复上演,汽车行业急需构建一套坚不可摧的“防撞墙”机制。这套机制的核心,首先在于强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独立性与公信力。中国汽研作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其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但在此次事件中,其在信息披露上的“失语”和“滞后”,无疑损害了其作为“中立裁判”的形象。未来的检测机构,必须坚守科学、客观、中立的原则,确保测试流程的严谨性,并对测试结果的解释和传播负起更大责任。这意味着,在涉及第三方车辆的测试中,应强制要求对非测试主体车辆进行完全匿名化处理,并详细披露测试条件、方法及所用车辆的具体参数,杜绝任何可能引发误解的信息不对称。

其次,制定清晰透明的测试数据发布规范是当务之急。车企在宣传产品性能时,必须提供完整、准确、可验证的测试数据和场景说明,杜绝片面展示或过度解读。任何形式的对比测试,都应建立在同等标准、同等条件下进行,并明确告知消费者测试目的和局限性。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维护行业信誉的体现。毕竟,消费者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而非被精心剪辑的“视觉奇观”。

最后,建立健全的行业自律与他律并行的监督体系不可或缺。行业协会应发挥更大作用,制定更具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对不当竞争行为及时进行干预和惩戒。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汽车产品测试和营销行为的监管力度,对于虚假宣传、恶意贬损竞争对手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查处。只有通过自律与他律的协同作用,才能有效净化市场环境,促进行业良性竞争,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

理想i8碰撞事件,如同一次行业内部的“压力测试”,暴露出中国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中,对商业道德和规范的某些盲区。技术创新固然是推动产业进步的引擎,但诚信与责任,才是企业立足长远发展的基石。中国汽车产业要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就必须回归产品本质,将资源与精力更多聚焦于车辆安全性能提升、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与用户真实体验优化。让每一次碰撞测试都成为技术进步的里程碑,而非营销争议的起点。否则,再多的“碰瓷”营销,最终只会撞碎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这才是最致命的“碰撞”。
高速公路货车与小车碰撞事故现场,显示“超级试验”标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