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量产难成现实
固态电池的量产似乎正逐渐演变成一个“狼来了”的寓言。自三、四年前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关于其突破的消息传出。然而时至今日,仍未有任何厂商真正推出具备量产能力的产品,更没有新车明确表示将搭载此类技术。因此,包括我在内的多数汽车媒体及业内人士,对此大多持听则听矣、信则不信的态度。在技术尚未真正实现量产之前,我们不妨保持理性,不轻信、不盲从。
固态电池量产难题
如果固态电池真正实现量产,它能否让电动车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我认为可能性不大。首先,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生产难度高,二是当前成本居高不下。即便未来实现量产,其价格仍会远高于传统锂电池,形成数倍的价差,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此支付溢价值得怀疑。事实上,半固态电池早在一两年前已具备量产条件,部分新车在发布时也曾以此作为卖点,但实际并未推出搭载该技术的车型,原因在于成本过高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而固态电池的成本相比半固态电池还要更高,进一步加剧了商业化难度。
续航需求的心理考量
固态电池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其显著提升的能量密度,理论上可实现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然而,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一辆电动车究竟需要多长的续航才足够?这其实更多是一个心理层面的问题。不妨询问身边的电动车用户,日常通勤使用400公里的实际续航已足以满足一周的代步需求,即便半个月才充一次电也毫无压力,这样的表现是否已经足够?而那些额外增加的续航,往往只是为了应对长途出行或冬季用车时可能出现的“续航焦虑”。
解决里程焦虑新思路
解决里程焦虑,不只靠“堆续航”这一种方式!如今新款增程式车型的纯电续航已突破400公里,日常通勤完全可以当作纯电车使用。而对于里程焦虑和冬季续航衰减的问题,增程器则提供了有效保障,实现可油可电、自主发电,真正让用户用车更安心、更从容。固态电池虽具备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优势,但若成本仍远高于常规电池,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那现阶段仍不具备大规模普及的条件。只有当其成本接近现有电池水平,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的优选,大家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