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人都晓得,现如今买电车,也兴“照葫芦画瓢”了。
这“画瓢”,说的可不是旁个,正是各家车企每礼拜一水的订单量。
这不,比亚迪、理想、鸿蒙智行、零跑这些角儿的订单沓子又亮出来了,几家欢乐几家愁。
比亚迪仍旧是执牛耳者,单周新增七万订单,着实唬人。
然鹅,跟之前比,到底还是有些许铩羽。
理想汽车和鸿蒙智行紧随其后,都冲破了万一之数。
零跑汽车算是闷声发大财,涨了千把单,坊间传闻是拜新车C10问世所赐。
这数据背后,门道可不少。
先掰扯掰扯比亚迪,走量是真走量,但增势趋缓亦是铁铮铮的事实。
为啥捏?
莫非是车拉胯了?
倒也未必。
归根结底,比亚迪的性价比在那儿杵着,技术也杠杠的。
可癥结在于,市场上的厮杀忒惨烈了。
各家车企都在卷配置、卷身价,比亚迪的优势,恐怕也没那么鹤立鸡群了。
您寻思寻思,眼下新能源车市,活脱脱就是诸神混战。
特斯拉甩卖,新势力揭竿而起,老牌车企革故鼎新……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消费者眼花缭乱,自然就分流了比亚迪的客源。
再说说理想,一贯走的是高举高打的路线,万一出头的订单,说明还是有拥趸愿意为“带娃神车”一掷千金。
但这种玩法,天花板也比较昭然若揭。
毕竟,能消受得起理想汽车的主儿,终究是凤毛麟角。
鸿蒙智行,背靠华为这棵大树,自带光环。
但它的飞黄腾达,很大程度上倚仗的是华为的金字招牌。
一旦消费者对“华为”这块牌匾祛魅,鸿蒙智行的销量,恐怕也会遭遇滑铁卢。
零跑汽车的逆袭,倒是颇堪玩味。
新车登场,水涨船高,这倒也在情理之中。
但更深层次的缘由,或许是零跑找到了自己的护城河——“极致性价比”。
在芸芸新能源车企中,零跑的价码相对接地气,更容易被普罗大众接纳。
不过,订单量仅仅是冰山一角,交付量才是试金石。
有多少订单能真金白银地落袋为安,这才是对车企硬实力的终极拷问。
说到底,现在供应链风雨飘摇,产能捉襟见肘,消费者可耗不起啊。
而且,这些订单数据,也折射出消费者的心态。
大家伙儿买车,不再迷信品牌,而是更看重性价比、技术和用户体验。
这对于车企而言,既是凛冬将至,亦是弯道超车的良机。
说穿了,眼下的新能源车市,就像一场耐力赛。
起跑领先,并不意味着就能一马平川。
谁能笑到最后,谁能真正把脉消费者的脉搏,谁才能最终问鼎。
当我们想当然地将原因归结为“消费者喜新厌旧”时,是否忽略了车企自身的产品迭代速度和服务质量的滞后性?
区区一个数字,便足以窥见问题的严峻性——新能源车企的肉搏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与其说是消费者在挑选车,毋宁说是车企在争夺消费者。
这场逐鹿中原,才刚刚拉开帷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