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我刚刷到一条消息:合众新能源账上才剩1500万元现金了,欠员工工资加补贴达4.6亿元,近50万车主被断网,这车还能买吗?心里突然一紧。那天我正好碰到一个做车联网的老同事,他叹气说:这些钱,基本上连租厂房的一个季度都不够,车厂能撑多久?
记得去年车展上,我路过哪吒展台,随口问销售:这名字咋来的?他说:哪吒啊,老神仙了,咱车企都想干点儿神话故事。我当时笑笑就走了,心想这名字是不是太飘了点?毕竟,名字好听不代表车好卖。我说这话,当时挺嫌麻烦也带点质疑,毕竟名字太拽,有点像掩盖了现实的无奈。
开门见山,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合众新能源的债权申请已超过260亿元,审查确认51亿元,真金白银上的账面只有1500多万,另外还有93亿应收账款(体感,数字还得打个问号)。这债务和账面资金差距,放到普通企业早就玩不下去了,更别说车企这么烧钱的行当。
突然让我想到一件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和一个供应链经理聊供应商账期,他说:车企就像修房子,煤气没开,水电不通,不管样板房设计多牛逼,工人就走了,活儿一天都干不成。这点在合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你欠款,供应商不给配件,产线一停,就是资金链断裂的开始。
话说回来,合众新能源这笔数据突然让人不知该如何解读,我前面说账面资金不足要完蛋了,有点太大,下文管理人透露他们还在和供应商谈判,勉强保持车机服务正常运行,工资不一一发,但核心员工至少还有部分补贴,这就意味着公司还想撑着。说白了,这是半死不活的样子——这边还苦苦维持一线,另一边高管工资限额发放,创始人甚至停发工资(这段先按下不表)。这让我有点怀疑,说不定他们还有一条隐形救命稻草,但这谁知道呢?
价格对比一下,就同价位的新能源车,像蔚来、理想,至少流量三年免费、OTA不断更,客户体验维持得还算稳。哪吒现在断网了,提示车主自费买流量包,这相当于逼着用户为企业的经营失败买单,直接打破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车联网服务好比手机套餐,买了车还得买流量包,谁受得了?
这让我忍不住想问,车企的人情账到底能不能算清?管理层为什么忽视了车主用户未付服务费的声誉风险?供应链就像家里的厨房调料,缺了盐,炒啥都没味儿。合众拖欠供应商费用,导致车机断流,这锅白白背给车主,公平吗?
去年业绩亮眼,2022年卖了15.2万辆车,被给到250亿估值。如今资金链断裂、工厂停产,连流量服务商都气不打一处来,断供流量后推出5.9元到699元不等的流量包,企业运转居然靠车主买流量续命。我猜,不知道有没有部分用户被迫长时间掏腰包续费(不确定,没数据),这简直是种变相收费。销售那边某位朋友无奈说:这车卖的早,后续服务跟不上,用户流失指日可待。
我没法不提,拖欠4.6亿工资,这个数字里要有多少普通员工的生活被影响?他们还能撑多久?想起新闻里不少职工喊着讨薪,真令人唏嘘。国家不出手管管,难道允许这种企业就这么瞎折腾?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要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这样的悲剧轮回?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行业保险箱,让车主使用服务和员工薪资能被保障?还是说,这需要更系统的资金管理和供应链风险预案?
临场小计算:假设一个哪吒车主平均每月需花10元流量费,断网影响近50万用户,一年下来光流量成本就是6千万人民币(按12个月算,估算),这还不包括车主因此产生的换车、投诉等潜在损失。
我有点自嘲地想,我当初不买哪吒,不止是名字飘,更多是因为感受不到这份安全感和持续服务的保障。究竟智能汽车的联网功能是不是真的稳得住?是不是还得靠企业自身的财务健康和运营实力撑场子?
最近听行业里的一个修理工说:智能车多,毛病也多,好不容易修好一家倒,消费者咋反应?这话说得扎心。车企不能光靠炒作智能,最后智能变成负担,更别谈用户体验。
看到这些,我又忍不住想:除了企业内忧外,国家管理层该如何发挥集中优势资源,优势人才的效用,防止接二连三出现哪吒式警示?还能不能给用户和员工一个交代?这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乱象?
最好能有一条线,把研发投资直接和市场现实绑定。说白了,研发像盖房子,设计要美观,资金和材料要配套,工程师没饭吃,一切都是梦话。合众这次桩桩件件,像极了预算透支的拆迁户,楼盖了一半,钱断了,回头一看,住户流散,原先的承诺变成空头支票。
不管怎么说,车主那条断网短信,无疑是最直观的提醒。你手里那辆车,能不能远程控温、导航,不是口号,是脚下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服务断了,再换车是不是唯一出路?
会有谁来守护这些车主?厂家能扛多久?用户又能夹缝中咋自保?问题越来越多,我得停下来,倒杯咖啡,好好想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