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打算买车或者关注汽车市场的朋友们可能都发现了一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现象:那些过去在展厅里显得高不可攀,需要攒好几年钱才能考虑的豪华中大型SUV,价格突然就变得“亲民”了。
打开汽车资讯网站,各种降价几十万的消息铺天盖地,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
特别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德国豪华品牌,像是宝马、奔驰、奥迪,带头搞起了“大促销”,有的车型甚至直接打了对折。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是豪华品牌集体发善心回馈消费者,还是市场背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巨变?
这波降价潮,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到底是捡漏的好时机,还是一个需要谨慎看待的信号?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这次降价风暴的中心看起,那就是传统豪华品牌的纯电动汽车。
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这场价格战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宝马的纯电旗舰SUV——宝马iX。
这款车上市时,顶着宝马电动化的光环,价格一度接近百万元级别,可如今,它的降价幅度达到了惊人的50%,现金优惠超过了42万元。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打折了,这相当于买一辆送一辆。
紧随其后的是奔驰的EQE SUV,降价幅度也高达36%。
奥迪旗下的Q6和Q5 e-tron两款电动车型,同样给出了超过30%的大幅优惠。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这些可都是有着上百年历史、品牌形象根深蒂固的豪华品牌,为什么它们的电动车会落到如此境地?
其实,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传统豪华品牌过去引以为傲的品牌光环,正在迅速失色。
当下的中国消费者在选择电动车时,关注的焦点已经从车头的那个标志,转移到了更实际的东西上,比如续航里程扎不扎实、车机系统聪不聪明、智能驾驶好不好用、车内空间舒不舒适。
而在这些方面,宝马、奔驰、奥迪推出的首批电动车产品,客观地说,并没有展现出与其高昂定价相匹配的竞争力。
很多车型被认为是“油改电”的产物,在底层架构上就不如那些从零开始全新研发的纯电平台。
当消费者发现,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在智能化、舒适性和科技感上全面超越这些德系豪华电车的国产品牌,比如蔚来、理想、问界等,他们自然会用脚投票。
市场的反应是最真实的,销量上不去,库存积压严重,经销商为了回笼资金,只能选择割肉甩卖。
所以,宝马iX的“腰斩”,可以看作是市场对传统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迟缓、产品力不足的一次严厉警告。
这场由电动车引发的价格海啸,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电动车领域,它的冲击波很快就扩散到了燃油车市场。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里,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整个家庭的氛围都会变得紧张。
当一个品牌的电动车价格体系崩盘时,消费者自然会对其燃油车的定价产生怀疑。
榜单中,路虎揽胜运动版,这款百万级的经典豪华SUV,新车优惠额度竟然高达30万元;奔驰的销量主力GLE,优惠也接近20万元;奥迪Q7的降幅同样达到了27%。
这些车型本身都是非常成熟且受欢迎的产品,它们之所以也不得不加入降价行列,一方面是受到了自家电动车降价的拖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中国高端品牌的直接压力。
近年来,以理想L系列、问界M系列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SUV,用50万元左右的价格,提供了过去百万级豪车才有的乘坐体验和科技配置,比如大尺寸的多块屏幕、车载冰箱、航空座椅以及越来越成熟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这种产品力的“降维打击”,彻底改变了中大型SUV市场的游戏规则。
过去,消费者买这个级别的车,可能首先考虑的就是BBA或者路虎,但现在,很多人会把它们和理想、问界放在一起比较,一比较就会发现,传统豪华品牌在“新三样”(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三电系统)上确实落后了。
为了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即便是揽胜、GLE、Q7这些昔日的王者,也只能放下身段,用降价来换取销量。
对于沃尔沃、凯迪拉克这样的二线豪华品牌来说,压力就更大了,它们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本就处于追赶状态,在这场混战中,只能通过更大幅度的优惠来吸引消费者。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洗牌中,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也深度参与其中,但它们的姿态和处境却有所不同。
比如蔚来EC7,作为一款定位高端的纯电轿跑SUV,也给出了超过12万元的优惠。
但蔚来的降价,更多是一种主动的市场策略,目的是在高端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与同样实力强劲的对手展开竞争。
再比如红旗HS7,降价后的低配车型价格已经下探到了20万元区间,这显然是红旗品牌为了扩大受众群体、抢占主流合资品牌市场而做出的战略调整。
它们的降价,更像是一种进攻,而非像传统豪华品牌那样,因为产品卖不动而被迫进行的被动防守。
更有意思的是,在降价榜单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了像智己LS6、领克09、哈弗H9这些主打性价比的国产车型。
它们虽然也榜上有名,但降价幅度普遍不大,优惠金额也就在两三万元左右。
这恰恰说明,这些车型从一开始的定价就非常务实,挤掉了品牌溢价的水分,将价格定在了与产品价值相匹配的合理区间。
正因为它们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在面对全行业的价格战时,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体系。
它们的存在,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汽车市场的价值回归趋势:一个产品的价格,最终还是要由其自身的技术、品质和体验来决定,单靠一个车标就能躺着挣钱的时代,确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