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刚过,朋友圈里最火的不是旅游打卡,而是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长龙的照片,甚至有地方开始“叫号充电”。看到这阵仗,我这个汉L车主也忍不住感慨:电动车跑长途,补能焦虑还是没完全解决啊。可转念一想,当年油车不也经历过春运排队加油、加不上油的窘境吗?时代变了,问题换了个马甲,本质还是“潮汐式流量”太猛,基础设施跟不上。
但你说奇怪不?比亚迪3月刚发布了1000kW的“兆瓦闪充”,5分钟就能补能400公里,极氪、华为也紧随其后搞出了类似技术。按理说,这速度比加油还快,怎么高速上还是排长队?难道这“5分钟400公里”是PPT造车?
说实话,我开了快8000公里,也就体验过两次兆瓦级充电。平时在家用7kW慢充,电费便宜,一晚充满,省心。高速上呢?大多数服务区还是60kW、120kW、160kW的桩,250kW的都算“高配”了,1000kW的兆瓦桩?少得像大熊猫。偶尔碰上一次,还得看是不是比亚迪专用桩,能不能用还得看运气。
所以问题来了:技术都出来了,为啥用不上?
核心原因就一个:基建跟不上车型普及的速度。比亚迪说要自建4000个、合作共建15000个兆瓦充电站,听着挺吓人,可到现在建成的也就500到1000个,还在建的也就1000个左右。而且这些桩大多分布在200多个核心城市的4S店附近,高速上?基本见不着。其他车企也差不多,技术先放出来“打脸”友商,桩却没跟上。
这就有点像你买了5G手机,结果周围全是4G基站——再强的三电技术,也得有配套的充电网络才能支棱起来。你现在高速上排队的,基本是800V以下平台的车,续航短、充电慢,充一次得20-30分钟起步,运气不好就得40到60分钟。再加上节假日电价上浮,1.5元一度电,谁不心疼?
可你再看汉L这种支持双枪超充的车,补能效率直接顶呱呱。我有个车友说,他充着电,隔壁车的充电速度都被“压低”了——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双枪并联充电的功率优势确实存在。哪怕没有1000kW,汉L在160kW或250kW桩上也能快人一步。这说明什么?比亚迪的技术储备,其实已经超前了不止一代。
那为啥不赶紧铺桩?成本太高了。1000kW的桩,对电网冲击大,变压器、电缆、散热系统都得升级,不是随便找个空地就能装的。再加上高速服务区平时车少,桩建多了空置率高,运营商也得算经济账。所以目前来看,兆瓦级充电还是车企自建+合作共建的模式为主,速度自然快不起来。
不过好消息是,国家层面已经开始出手了。7月31日,国家能源局明确表态,要重点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鼓励地方和企业优先在“即充即走”场景布局。这相当于给基建按下了加速键。预计未来1-2年,大功率快充桩会逐渐成为主流,高速排队充电的现象也有望缓解。
再来看看竞品们啥情况。极氪的800V架构+500kW超充,理论上10分钟补能500公里,听起来很“真香”,但他们的超充桩也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高速覆盖有限。小鹏G9号称“S4超充”,480kW峰值,但同样面临“车多桩少”的尴尬。理想这类增程车倒是灵活,油电都能补,可一旦电量耗尽,纯靠加油,油耗立马变“油老虎”,长途成本反而更高。
所以你看,纯电车怕排队,增程车怕没电,插混车续航短,各有各的短板。而像汉L这种既支持超快充、又有超长续航(CLTC 700km+)的车,反而成了“六边形战士”。它不光是充电快,关键是续航扎实,高速能耗控制也稳,哪怕碰上普通快充,也能在较短时间内补满,减少排队时间。
再说说智能化和安全性。汉L的L2级辅助驾驶在高速上很顶用,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跑长途不累。主动刹车和盲点监测也让我在变道、跟车时更有底气。动态车身稳定系统在过弯时的抑制侧倾表现,比同级油车还稳。内饰用料也够厚道,NVH做得好,高速上风噪、路噪都控制得不错,舒适性配置直接拉满。
风阻系数?汉L做到了0.215Cd,这数据在同级里绝对是出片利器,不仅帅,还省电。低重心底盘设计也让它开起来更有“驾驶玩具”的感觉,不像某些电车傻快傻冲。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5分钟400公里的兆瓦闪充为啥没普及?
答案很简单:技术跑得太快,基建还在穿鞋。车企已经把“百公里加速”、“三电效率”卷到天花板,可充电网络的建设,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好在国家政策已经开始发力,车企也在持续投入,未来1-2年,大功率快充大概率会“上桌第一个动筷”。
至于现在怎么办?建议车主们提前规划路线,避开高峰时段,优先选择有大功率快充的服务区。节假日出行,别等电量低于30%才找桩,不然真可能“天塌了”。
话说回来,这样的技术,这样的车,你会考虑入手吗?
面对高速充电排队,你是选择纯电、插混,还是继续油车?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全部评论 (0)